(圖片“台南二寮”為網路流傳,特向原創者致謝意!)


我曾在別人的部落格看到一個真實案例:
有一位老兄以用自用房屋貸款借出400萬加上自有資金40萬元,合計440萬元,於今年5月7日起,開始投資0050及台積電。

因為2006年5月初他看到報紙上許多的訊息,覺得股市看好,可以上看萬點,於是開始大量買進0050,第一天就買進20張0050,當然後來的事你也知道了,五月中之後,指數迅速反轉向下,看起來他就是被套在近期中的最高點。

行情下跌後,他繼續注意報紙上的訊息,很多消息覺得7000點有支撐,他也覺得這是低點,於是每天繼續5張10張地接0050及台積電,結果不到5月底,他就用光子彈。現在只好苦撐待變。

該Blog於文中闡述作者所認為的錯誤,在於看報紙操作、過度集中投資…等。

這邊,小弟想要講一個更重要的觀念,可能也是那個Blog主人所忽略的:

投資最大的風險,在於投資者的行為,而非投資標的本身!

許多坊間常見的投資理論,最大錯誤認知之一,就是誤以為投資風險全繫於投資標的上面。

小弟舉一個例子:
一個身無分文的失業者,用信用卡、現金卡等信用借款方式,借來百萬元買進最安全的美國國債,請問風險如何?
風險高到不行啊!
誰都無法預測下個月Fed會如何調利率,更甭提調完之後債券價格會怎樣變化。
這窮光蛋連主動收入都不一定能養活自己,何況要應付這可能的損失以及應付利息?
公司財務忌諱以短支長,這在個人理財是一樣的道理!

但反過來,今天身價百億的富翁,手頭現金就有幾十億(像是我們的Bill老大?),拿出個1億元買進全額交割股或瀕臨破產的公司股票、公司債,風險如何?
其實風險並不高!
因為即便1億全賠光了,於這富翁又有何影響?
又特別是當這位富翁有堅強的被動收入當財務後盾時,甚至可以說這是低風險的投資行為。

風險實現時,影響並非是投資標的,而是你個人或公司的財務上!

我以為投資行為風險高低,一方面繫於你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之外,另一方面則是你自身的知識與智慧。
唯有自身功課做足了,才能降低投資風險!


效率市場理論假設在於,投資行為會均受資訊影響。


但我認為投資行為是受「知識」影響,而知識是投資者本身用智慧對資訊解讀處理後的結果,進而影響其投資行動。

以小弟自身為例,美國默克藥廠(Merck)曾經因為受到Vioxx可能引起心臟病,而面臨大規模的消費者集體訴訟。依分析師估計可能要慘賠數十億美金。消息出來股價應聲倒地,從40幾塊瞬間殺到20出頭。

但如果熟悉消費者保護法的人,應該馬上可以想到美國最高法院在過去曾經建立的「 科技抗辯」法理;換句話說面對這種本來又是高風險的產品,如果完全不加以保護,可能就再也沒有人敢去研發新藥,整體來說反而對全社會是「淨損」。因此只要能盡到當時科技所能達到的注意義務,其實Merck賠錢的機率是不大的!

小弟大膽地在20出頭這裡買進許多Merck股票。

事後也證明在多個州法庭裡,Merck的律師都主張「科技抗辯」,也多有效。


這並不是炫耀,事實上我的失敗投資多如牛毛,這僅僅是少數可以拿出說嘴的。但這證明了純粹消息本身跟經過處理的知識,會導出截然不同的投資行為。

如果我們很單純的定義賠錢是風險,那在20多塊認賠殺出的人,反而是從事了一筆高風險買賣了。
所以依據自身背景、知識、用功程度不同,對於同一個消息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解讀結果,進而產生不同的決定。




相信許多比我更專業、更學有專才的先進,也曾有過類似這種【天下皆醉我獨醒】的經驗。
我以為最失敗者,就是放棄思考,或是沒做足思考訓練的準備就冒然抉擇、暴虎馮河之人!


而本案例的主人翁讓記者、新聞帶著跑,其實是選擇「放棄思考」的後果。我們都是先有抉擇,才有行為。但讓我們做出抉擇的那個「基本功」扎實與否,更直接影響我們抉擇正確機率的高低!

放棄思考基本上已經為你的成功率乘上一個權值「零」!不可不慎。


經過上述簡單的敘述,我想大家應該就可以知道該Blog所提真實案例主人翁,最大的錯誤在哪了。


--
歡迎參觀我的Blog--毓毓的窩

http://yuyulaw.info/word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