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數字,台灣股民一般持有股票的期間平均不超過1年,但美國股民多半持有2~3年。換句話說,台灣的散戶們轉換股票次數相當頻繁。

對一個理性的人來說,頻繁的交易無異是財務自殺行為!

理由主要為二:

1.錯誤
2.交易成本
我簡單解釋如下:

如影隨形的錯誤



假設你每一次的投資決策正確率高達6成(這很高了,邱吉爾曾說:「如果我的決策有4成以上是正確的,我就心滿意足了。」),當你做兩次決策時,正確率馬上跌到3成6!
為什麼?
理由很簡單,第一次60%是對的,40%是錯的;第二次假如維持一樣的機率,那連續兩次都錯的機率就是16%,一對一錯的機率是48%,則兩次都對的機率就只剩下36%了。

錯乘上對,總的來看其實還是錯誤的投資。錯錯得對呢?一生交易無數次,時間長達80年的科斯多蘭尼說他一輩子只遇過一次,我們能期待錯錯得對的美夢嗎?

更進一步,你買跟賣其實是兩個交易行為,各存在著60%正確率而已。所以假設你一年買賣各10次就好,總數就是20次交易。則你想要次次都買對、賣對的正確率就瞬間跌到可憐的3.66 e-5,也就是百萬分之三十六的正確率而已。

有一些老手會說:「我只要對的時候多賺一點,錯的時候少賠一點就算贏!」
可我們又要怎麼知道哪一次會對?哪一次會錯?好幫助我們對的時候下注多一點,錯的時候下注少一點呢?

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有道理,可惜現實上辦不到!或許真有高手能做到,但那絕對不是我。

那我們豈不是都不要做決策過一生?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實生活會逼著你做出各式各樣的選擇。
例如晚一點你就要決定晚餐要吃什麼?回家要看哪個節目?要不要繼續昨天的日劇、韓劇?明天要穿哪件衣服出門?是要繼續上班還是炒老闆魷魚?

是要把錢存起來還是現在就花掉享受?

存起來要存在哪?定存?股票?債券?還是床底下?

我的曾祖母年輕時就把鈔票放進鐵盒,在床底下挖個洞埋起來。等到90歲了才想起來告訴子孫們這床底下的寶藏;一群後輩七手八腳挖出來時,早就被蟲蛀得粉碎。拿到銀行去換還因為裡頭都是舊台幣,結果換不了多少錢回來。根本連開車到銀行去的油費都不夠。

藏在床底下也是一種選擇,只是幾十年過去後證明該選擇顯然是個錯誤。

回到本文,我認為,決策正確率是有可能提高的,只是每一次決策的正確率要高,就得付出相對的成本(沒有不勞而獲這種好康)。
換句話說,就是我反覆強調的「基本功」:擴大知識層面與思考深度、鍛鍊自己的意志以維持思考獨立性與付出相當時間進行深思,是提高每次決策正確率的不二法門。

雖然這麼一來,每次決策的成本也將高到你無法做出太多決策。但如果你不願意付出這些,那麼可以保證的是每次倉促輕率的決策正確率肯定只會低不會高,甚至還會隨著決策數量遞減。

柯老曾說:「對投機者來說,反覆思考卻不採取行動,比不加思索而採取行動好多了。」自是有其智慧於其中。

至於交易成本這部份過於簡單,沒啥好談;你只要把你的證券商手續費攤出來,乘上你的交易次數。次數越多,手續費自然也就得付越多,小孩都懂。
如果你這麼愛券商幫你花錢,那我建議不如拿給你老婆花,至少她會很高興地「來去幫你放熱水」。

歡迎參觀我的Blog--毓毓的窩

http://yuyulaw.info/wordpres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