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馬丁波羅日記

相隔四年後,我再度於5月初來到紐西蘭的馬丁波囉。身處這個樸實的手造小村,我再次體會到葡萄酒、人與土地的深刻連結。

撰文、攝影:林裕森

來自布根地(Burgundy)的Jacques Lardiere 是酒商Louis Jadot 的釀酒師,已經釀造了超過40個年份的布根地葡萄酒。它獨特的釀酒手法,標誌了Louis Jadot的強硬風格。2007年我到威靈頓參加黑皮諾(Piont Noir)研討會時,他也受邀與會;一連5天品嘗數百款紐西蘭各區的黑皮諾後,我私下問他的感想,他表示2005年份的Escarpment,Kupe Pinot Noir與Craggy Range ,Te Muna Road Pinot Noir是他幾天來喝到最有深度和變化的兩瓶酒。我不禁提醒他這樣的選擇很湊巧,因為兩家酒莊不但都來自馬丁波羅(Martinborough),而且更同樣位於Te Muna路上;兩家酒莊的葡萄園甚至南北相鄰,僅隔數公尺之遙。

對於黑皮諾產區分佈達上千公里的紐西蘭來說,這似乎不只是巧合。位在北島西南端的馬丁波羅,其黑皮諾的風格與種植最廣的馬波羅(Marlborough)以及中奧塔哥(Central Otago)相當不同。那種以極為奔放的香氣而聞名的紐式黑皮諾並非馬丁波羅的特長;在這裡,馬丁波羅反而以更內斂、深沉的方式,展現接近黑皮諾原鄉布根地紅酒一般的迷人風味。

我於5月初來到馬丁波羅時,北半球的葡萄才剛開始發芽,但這裡2011年的採收季卻快接近尾聲。即使是在忙碌的採收時節,馬丁波羅仍像是靜寂樸實的小村,看不出是一個群集30多家酒莊的國際名產區。酒莊規模都不大,很符合黑皮諾小量手造的釀造方式。全區葡萄園僅500公頃,雖微不足道,卻有多家名莊;上一期的《Decanter》國際中文版中,Bob Campbell挑選了20大紐西蘭名莊,有4家就位在馬丁波羅。

Day2  黏土與沙子

昨天飛抵威靈頓時,迎接我的是南極吹來的刺骨寒風,以及連綿不歇的大雨。我在Arbitrageur Wine Room享用完可口的晚餐後,差一點因為Featherston街上刮起的大風而走不回飯店;看來,威靈頓以多風聞名,絕非虛傳。但這樣的情形,到了城東60公里外的馬丁波羅,則完全不同。因有Tararua 和 Rimutaka兩道山脈阻擋旺盛的西風,馬丁波羅成為比較溫暖多陽,風勢也緩和的葡萄酒產區。

一早翻山抵達馬丁波羅時,依然是陰雨綿綿,但已無風。我和飯店借了傘,直接散步到Ata Rangi。莊主Clive Paton原本在馬丁波羅經營牧場,1980年才開始種植黑皮諾。當年在這偏遠的牧羊小鎮,沒有人確定這裡能夠成為一個優異的葡萄酒產區。Clive回憶說:「隔壁早我一年種植的Dry River酒莊說,他們種的黑皮諾好像長的還不錯,我便跟著試種了一些。」也不過十多年,馬丁波羅便因黑皮諾紅酒而聞名,而Clive釀的黑皮諾如今已是紐西蘭最老牌的經典酒款。

上一回拜訪時,Clive帶我去看布根地土壤專家Claud Bourguignon在葡萄園中所做的土壤採樣。現在,他們更精確地了解到這裡土壤的珍貴。整體而言,馬丁波羅的精華區位在河岸邊,是礫石混合沙子的河階地,但離河岸稍遠一些便是成片的黏土地。本地的酒莊大多不認為黏土適合種植黑皮諾,所以到現在,即使是離岸邊遠一些的地方,幾乎都還是牧場與荒地,很少種植葡萄。聽我說黑皮諾喜歡黏土Clive輕嘆一口氣道:「我們這裡的黏土和你說的並不相同,Ata Rangi是不會將黑皮諾種到黏土地上的,也許勉強可種些白蘇維儂(Sauvignon Blanc)吧!」

和布根地的石灰質黏土不同,馬丁波羅的黏土是晚近的風積黏土層,非常黏密不透氣且缺乏氧氣,不止葡萄根系難以發展,連土中的細菌和微生物都難以存活馬丁波羅如此命名,葡萄園卻無法擴充,原因即在此。在馬丁波羅北邊的Gladstone一帶,也有適合的砂礫地。除此之外,葡萄園仍相當少見,不像南島的馬波羅,葡萄種滿整個谷地,現在卻遭逢產量過剩的危機。黏土地也許限制了葡萄園的擴充,無法吸引跨國集團前來投資,卻讓馬波羅的酒莊保留小巧的格局,維持接近手造葡萄酒的迷人風味。

Day3  陽光與酒精

今天拜訪4家酒莊,第一家是採用自然動力種植法(Biodynamic)的Vynfields,接著參觀Palliser,品嘗2011年剛釀成的新酒。前兩家已經是二度造訪,但下午的Martinborough Vineyard 和Schubert卻是首次拜訪,他們的風格相距甚遠:前者結構嚴謹結實,之前品嘗過5個成熟年份的垂直試飲,也都保存極佳;後者成立較晚,風格輕巧柔和,相當吸引人。

雨已停,但天氣仍陰沉。自昨天到達起,每到一處地方,莊主都要為不佳的天氣致歉。當地人似乎對秋天的好天氣相當自豪,以位居北島最乾燥的地區為傲。確實,乾燥多陽的秋天,造就了馬丁波羅特別長的生長季,黑皮諾緩緩地成熟,可以釀成更均衡,也更有深度的葡萄酒。

馬丁波羅比布根地還要晚採收,大部分的年份都到5月才完成,等於是北半球的11月,而現在布根地的黑皮諾大都在10月中就已採收完畢。這樣獨特的條件和南島的中奧塔哥剛好是兩個極端。在那裡,因為緯度更高,離海更遠,屬大陸性氣後,夏天炎熱卻短暫,東季來的早,葡萄生長季短,在夏季快速成熟,初秋就已經要採收。因此,在中奧塔哥釀成的黑皮諾,酒精度高,果香豐沛,但卻不是特別深厚結實,結構也較鬆散。但生長計特別長的馬丁波羅卻和布根地一樣,鮮少須要面對這樣的問題。

Martinborough Vineyard的30年紀念酒和Schubert酒莊2009年份的Marion Vineyard都是極佳的範例,酒精度為13.5%,不只可口均衡,而且相當精巧高雅。這趟旅行中,風格最優雅內斂的兩款黑皮諾分別是Dry River的2009年和Escarpment 酒莊同年份的單一葡萄酒款Kiwa,酒精度都僅有13%。雖然這幾款都神似布根地風味,不過我的意思並非在紐西蘭探尋布根地。在黑皮諾的地圖上,相較於南島的中奧塔哥,北島的馬丁波羅似乎要和2萬公里外的布根地來得更接近一些。

更多內容請見Decanter2011年7~8月號




訂購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