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並非任何型式之投資建議,內容謹供個人研究心得,任何投資決策應自行衡量風險,妥善理財,本文作者及本部落格不負任何盈虧之責!)

ISM PMI指數的成份指數,是一種擴散指數(Difussion Index)的形式,其目的在於顯示調查者對於問題回答的樂觀與悲觀展望。
根據ISM網站上提供的公式:DI = 改善比例 + ½(不變比例)

因此擴散指數主要想要呈現全體調查對象是否趨於樂觀,因此一般以50為臨界點,但是單月指數的升降,並沒有特別且絕對的意義。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可以看看以下的計算範例:
1. 假設對某項問題10%人覺得改善, 90%的人不變
DI = 10% + ½(90%) = 55%
2. 假設對某項問題20%改善, 70%不變, 10%變糟
DI = 20% + ½(70%) = 55%
3.假設對某項問題32.5%改善, 45%不變, 22.5%變糟
DI = 32.5% + ½(45%) = 55%

上面三個範例,其擴散指數計算出來都是55%,但是組成成分卻大有不同。第一種情況似乎較第三種情況為佳,因為比較之下沒有悲觀的廠商;第三種情況雖然有三成以上樂觀,但卻被兩成以上的悲觀者做抵消。而另外一個問題是,擴散指數無法適切反應實際水準,因此第一種情況下,實際狀況可能與上月持平或上升,但第三種情況可能產生實際狀況是上升與下降(悲觀者的實質下降水準遠大於樂觀者)兩種可能性,而非單純的上升。

因此,PMI本身的性質偏向質化性質,而非精確反應實質水準的量化性指標。針對PMI的觀察,若非極度異常的極端值,最好不要執著於單月指數的升降,而是至少三個月以上的長期趨勢走向,並搭配量化的指標如訂單金額與工業生產加以評估

所以,若看到一般券商投顧分析報告如下:
1.影響指數的五項指標中(註),「生產指數」由58.9降至55.7,顯示生產活動在聖誕節達到高峰後,在本月出現週期性的下降,「就業指數」也由54.8略為下降至54.3,乃節後人力需求有所調整,不過「新訂單」、「存貨」和「供應商配送」等指數均上揚,分別為57.6、49.5和53.6,顯示企業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增強。

2.訂單存貨比走低,不利ISM表現

我們應該要持存疑態度,因此這種分析生產水準與就業狀況並不符合擴散指數的精神。甚至將其成份新訂單與成份指數,拿來如同一般計算存銷比,其想呈現的意義也是一種不合理的預期。


(本文內容並非任何型式之投資建議,內容謹供個人研究心得,任何投資決策應自行衡量風險,妥善理財,本文作者及本部落格不負任何盈虧之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