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有點好奇,GE塑膠的利基點在哪裡?
是像台塑那樣的一貫化生產,賺製造財?
還是靠研發專利、授權賺得多?

又奇異為啥要賣?是因為SABIC價格開的漂亮?
還是說以集團的角度來看,覺得賺這個錢太辛苦?

 

 

以上是網友boc的提問,剛好這兩天比較有空就來跟大家聊深入一點的東西好了,基本上GE最有名的工程塑膠就是PPO以及PCPPO比較大的應用是在車用的塑膠零組件方面,PC則是用在常見的光碟片以及塑膠的合金方面,像ABS混合PC或是PET混合PC等,GE最大的利基就是他是早期技術的領先者,所以產比較線比較完整,可以提供很多不同規格的產品,加上後來其慢慢擴廠與修正製程後其他競爭者想進去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加上一開始又有專利保護(一個產品的相關專利可能高達幾十篇),而且整個生產中製程參數的控制與品質穩定是最難的,有空再跟大家聊這部分。

工程塑膠是個毛利率高市場量又很大的產品,遠東、長春、台塑三大集團早在十幾年前就丟很多錢研發想分一杯羹,PPOLCPPARPC這些公司都投入過不少精神下去,結果不盡人意(除了台塑後來去跟國外大廠合作有開出一些產能之外),台灣要進去這個市場除了品質要做到跟別人一樣之外,價格至少要打85(15%的利潤就不見了)才會有客戶願意試,不然人家生產線作的好好的幹麻理你,這也是有些公司做到後面打退堂鼓的原因,先進市場的本來就享有掌握客戶以及制定規格的優勢,可惜這種pioneer的材料不是資本額幾百億的公司玩的起的,目前台灣甚至是大陸的公司能做到me too就很了不起了。

另外國外大廠的另一個競爭優勢就是他們可以做到電子級或是光學級的東西,像環氧樹脂一般級的長春及南亞都會做,電子級的幾乎是國外大廠的天下,像PET寶特瓶新光、遠東、南亞都會做,但是光學級的PET薄膜做的好的也是國外的廠商,一樣的原料他們就是可以做出價格高好幾倍(不是幾十%)的產品,跟台灣廠商獲利的模式不太一樣,所以台灣的電子大廠原物料幾乎都是進口的,因為光穩定性就是台灣很大的致命傷了。

最後就是關於整個石化業的未來,在中東產油國加入後這個供應鏈之後,未來的競爭只會更加困難而且複雜,GE當然也是看到這樣的趨勢,不然以塑膠部門來說每年還是貢獻了集團相當的獲利,GE沒有理由出售一個很賺錢的部門,至於未來全世界的大宗原物料生態會怎樣,我想也沒人預測的出來,需求方面多了一堆新興國家的消費,但是會撐多久以及需求會增加多少,沒人說的準,供給方面多了一個有原料又有資金的中東各國,開出來的產能市場要如何去化,甚至是價格的變動未來都會更加激烈,在這樣的環境下GE想先置身事外的心態也是可理解的,我們就靜觀其變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