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
{###_poin8888/6/1533360495.jpg_###}

火炭母草是台灣中低海拔常見的植物,主要出現在破壞地。「火炭」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葉片上的紫黑色V形印記,好像被火炭烙上去的痕跡,不過並非每片葉子都有絡印;其二是她成熟的果實藍黑色,富光澤,很像火炭。據說嫩莖去皮後生吃,有點酸酸的,好像放了一個晚上的飯,所以本省人稱其為秤飯藤或冷飯藤。

火炭母草的嫩莖葉可炒食,黑色果實可生食或與米飯煮食,《圖經本草》曰:「莖赤而柔,似細蓼,葉端尖,近梗方,夏有白花,秋實如菽,青黑色,味甘可食」。乾燥全草與根部可當中藥材,家中或鄰居若有發育不良的少年,台灣老一輩的人會拿她的根與瘦肉燉煮,據說可以「轉大人」;湖北人稱其根部為「蕎麥當歸」,可充當為當歸的混淆品。

火炭母草為蓼科蓼屬(或春蓼屬)植物,蓼科植物多為草本,莖於節處常腫大。單葉,互生,常具托葉鞘,托葉鞘外形是蓼科植物辨視上很重要的特徵;花小形,聚生成頭狀或總狀花序;果實為小堅果或瘦果。該屬中莖上無倒鉤刺,頭狀花序的物種不多,野蕎麥、畢祿山蓼與耳葉火炭母草是與其外形相近的物種。野蕎麥之葉柄翼狀、葉背具突起腺點;異於前述特徵之其他3種中,畢祿山蓼之葉鞘具緣毛;葉鞘不具緣毛的兩種中,火炭母草之葉長橢圓形、葉柄基部不具托葉狀葉耳或僅幼葉具有、托葉鞘先端斜截狀,耳葉火炭母草葉卵狀、葉柄基部具托葉狀葉耳、托葉鞘先端平截狀。

她的命名很早,1753年就由二名法的創立者林奈氏發表,種小名chinense,應可猜測其模式標本採自中國,是廣泛分布於東亞、南亞的物種。

火炭母草小檔案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
屬名:蓼屬Polygonum
學名:Polygonum chinense L.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莖光滑至具疏毛。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葉基截形,全緣或有小齒,光滑至脈具疏毛,葉面常有明顯紫藍色斑塊;托葉鞘管狀,斜截形,無緣毛。花序分枝頭狀;花萼5裂,白色或淡紅色;無花瓣;雄蕊8;花柱3,下部合生。瘦果卵形,具3稜,包於藍黑色肉質狀宿萼內。
分布:東亞、南亞。全島中低海拔常見。

{###_poin8888/6/1533360496.jpg_###}

{###_poin8888/6/1533360497.jpg_###}

{###_poin8888/6/1533360498.jpg_###}

參考資料:
Flora of Taiwan vol. 2
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

由於最近的文章常涉及中藥,為避免造成生態浩劫,下面兩段是山客部落格置頂文章中的兩段,想看全文的人可到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poin8888。

部份文章涉及中草藥的描寫,這是許多植物學者不願碰觸的題材,因為台灣人愛吃藥,一窩蜂的採集行為可能造成稀有物種的滅絕,加以我所介紹的物種多為高山的特有物種,嚴寒環境生長緩慢,更禁不起採集活動。會寫這個題材只是希望拉近人與植物的關係,讓讀者對日常生活中的中草藥有所認識,尤其黃種人對藥草的使用態度很卑劣(這是我常看的中醫師用的字眼),往往拿外形相似卻南轅北轍的植物來冒充,造成洗腎的案例時有所聞。我相信會到我板上的朋友都是愛植物的雅士,除了影像的攝取,只會留下足跡,不會有人去破壞多樣的基因庫。

其實,由於台灣高山多特有植物,雖與知名中藥同屬,可是可能是相差許多的植物,當然沒有藥理中重要的臨床印證。君不見中藥中許多都以產地為名,如廣木香、雲木香或南杏、北杏之稱,不同地區所產療效不同,即使為同種植物,一方風水養一方人,不同風土養育的療效自然有差,更何況台灣島與大陸多次分合,最近一次連在一起也是數萬年前之事,搞不好有些獨立演化出毒性更強的生物鹼也未可知。另外,凡是藥皆有毒性,中藥非常強調洗、泡、浸、炙等炮製過程,以降低毒性對人體的影響,自己隨便採藥服用,無疑是慢性(搞不好還是急性)自殺的行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