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絲益棼的全球經濟麻煩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前曾預言,「2013年,全球完美風暴」,現在看來,還真有這樣的感覺了。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市場如驚弓之鳥,面對著烽火處處,每下愈況,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各國政府茫無頭緒,很難不讓人人心惶惶。

從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全球經濟的表現,既不是V、U,也不是W與L,而是L與V與W的綜合:之所以是V或W,是因為各國政府都大印鈔票,流動性氾濫,導致股市、商品、糧食等大漲,卻又同時因美國一再量化寬鬆,使匯市巨幅波動,往往又導致股市、商品、糧食價格大跌。但另一方面,不管各國採取什麼政策,實體經濟卻始終疲弱,一無起色,所以是個L。

更糟的是,三年下來,多數國家的政府亂了套,很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非常規的政策,都是病急亂投醫,反而製造出了不少新問題。

何以致此?恐怕跟理論的缺乏有關。眼前情況有點類似80年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經濟形勢也是急轉直下,一直到1932年,狀況雖略告穩定,但也未見起色。這段期間,呈現了經濟理論的空白。傳統古典經濟理論既提不出有效的對策,也提不出何以出現長期全面性失業的合理解釋,要不是凱因斯(John M. Keynes)在1936年出版《一般理論》,提出針對大失業、大蕭條的革命性理論,經濟學早已失去了人們對它的信任。現在的情況,庶乎近之。

三年前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人們還能聽到一些有關經濟結構出現巨大失衡的說法,例如中國儲蓄太多、消費太少;美國消費太多、儲蓄太少。儘管這已是經濟理論的層次,但畢竟是比較淺顯的層次。其實金融海嘯所暴露出來的結構失衡何止於此,至少還有全球貨幣體制的結構失衡;資源配置在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結構性失衡;資本主義分配機制在要素所得(尤其是資本與勞動)間的結構性失衡等等,除非這些深層次的理論課題經由深入研究得到解答,否則改革將沒有方向,也沒有路線圖。

遺憾的是,這三年來,人們聽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投資分析師、基本經理人乃至於一般媒體經濟專家的觀點,比較深入的、嚴肅的、專業的理論研究與分析,至為罕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的政府經濟專家與官員的政策操作當然很難期待有令人滿意的表現;等而下之的,一些荒腔走板,以鴆止渴、以鄰為壑乃至治絲益棼的政策作為,自然也就無足為奇了。

當然,政治形勢也是問題之一。國際間,現在是群龍無首。G7、G8不管用,IMF與G20似乎也是形式更多於實質,有專家於是以《G Zero》為喻,看來也並不過分;主要大國,如美國、德國等,則各自受困於內部的政治矛盾。

理論缺乏、體制失能,主要大國又各有難唸的經,羅比尼教授預見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四大火車頭將一起失去動力,出現完美風暴,邏輯上並非全無可能,甚至不排除出現四大經濟體之間經濟危機相互衝擊的完美風暴升級版。美國現在不是就很焦慮地要求歐洲趕快建構防火牆嗎?

很顯然,全球迫切需要召開一個類似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凱因斯是英國代表團的首席經濟學家),集合全球第一流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學者專家,共同為21世紀的世界經濟危機把脈、診斷,探求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之道。

時機是很吊詭的。改革,最好是在可能的完美風暴發生之前,但往往是,沒發生完美風暴,就下不了徹底改革的決心。是哪一種,只能由時間給答案了。

【2011/10/04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