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與中盤商》

我的家鄉在雲林鄉下地方,那是一個鄉絕大部分民以農為業的鄉鎮,農產品中,水稻、花生、蔬菜、水果應有盡有,可以說是富饒之地。然而農產品價格常常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諸如天候、政府政策或市場供需量變動等影響,因此農民其實不僅要看天吃飯,某些時候,縱使農作物大豐收也不見得可以增加所得,還得看農產品市場當時是否會因供給過剩,導致價格大跌,間接使得所得反向降低。對農民而言,他們往往搞不清楚何以同樣的東西在不同期間,價格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了確保收入的穩定,他們學會在不同農地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避免單一農產品價格變動的風險,導致所得呈現不穩定狀態。然而,台彎春夏兩季颱風頻繁,往往導致所有來不及收成的農作物毀於旦夕,農民心血付之東流。因此,從很久以前,農人便發現,若在作物採收完畢後,馬上找中盤商議價賣出,農作物往往賣不到好價格,所以他們會在住家周邊建造很多大型的穀倉,先把已收成的農作儲藏,等待市場供應量減少,價格回升時再分批賣出。這樣一來,農民所面對的農作物價格變動風險就大為降低,他們所要面對的只剩當期尚未採收的農作未來因天候變動的風險。其中較聰明的農夫甚至學會判斷農作物價格變動的方向,從建造自用穀倉到大型儲貨倉庫,搖身一變成為農作物的中盤商。

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台灣農村主要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及往返城鄉之間的客運車,大大限制農民活動空間,民國六十年後,機動車輛逐漸普及,聰明的農夫會在新作物播種後,騎著摩托車穿梭在大嘉南平原,調查各種作物栽種的多寡,等到農作物長成接近成熟時,若判斷農作物栽種面積低於預期,便提早與其他農民訂約買下尚在農田裡的農作物採收權,這跟目前期貨契約的原理完全一樣。在當時,台灣尚未開放農產品大量進口之際,聰明且勤快的農夫往往因此成為富有的商人。


農夫之所以能成功轉變為成功的中盤商有三項特質:

˙善用本身對所處環境的熟悉度,並伺機轉換為自己投資理財的競爭優勢。

˙明瞭商品供需的基本原理,低價買進儲藏,並耐心等待有利的時機出現。

˙在做投資決定前,經過勤快的資料收集與理性的分析。

其實每個人在所處環境中,經年累月下來,都可以很自然地在自己的工作中、行業裡形成較一般人專業的投資優勢,只要稍一轉換,你也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產業中,透過判斷景氣榮枯、產業興衰而與投資理財取得一定深度的連結,這是一般投資分析師所無法短期具備的條件。例如,你工作的行業與那些產業是相關的?它們現在的情況如何?你經常消費的東西所處的市場起了什麼變化?你應該比誰都清楚不過了。當你的公司不斷要求工廠作業員連日加班,就應該嗅出一點不尋常的訊息,並想想自己的投資行為對這種訊息該做何反應?假使你是一位手機玩家,就應該對市面上手機目前的功能比一般人擁有更敏銳的嗅覺,並推測哪些新功能與新產品將取代舊功能與舊產品?這時你應該想想,到底哪些產品即將成為市場長期消費主流?又有哪些公司將因此獲利?記住,先在自己的工作範圍與周邊領域尋找,定焦在熟悉的相關範圍,並應用前面章節提過的投資概念,抓住機會、耐心等待,相信也可以成為長線投資理財贏家,千萬不要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以為好運會不斷降臨,或是妄想不勞而獲。

~ 本文摘自拙著「活用薪水享富人生一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