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Jacky提供,特此致謝!)


短評:

1.看到這篇社論,我不得不給作者一些掌聲。

2.RTC掏空了全民不計其數的財富,未見那些銀行經營者得到應有的懲罰,也從沒見過那一個以人頭貸款的民代被怎麼樣。

3.台灣的老百姓絕大部份都沒想過要把錢轉存海外,再這樣惡搞下去,恐怕人跑不掉,老百姓資金已先跑光了。

4.政府應做的事是如何擬訂管理郵匯局業務及資金運用的適合性,而不是一天到晚打這些無辜又最保守的存款戶甚至納稅人口袋的主意。


《經濟日報社論》
郵儲金不是政府的金庫

金管會主委陳冲上任一周,提出多項「銀行挺企業」的構想;最新也最惹爭議的是協調交通部,讓規模4.4兆元的郵儲金,轉存到中小型民營銀行,以鼓勵這些銀行承作放款。以陳冲的專業道德,相信這個公開的「協調」,不會淪為去年不當轉存陽信商銀的「政治施壓」;但這項「協調」,還是凸顯了郵儲金這個台灣最大金主的宿命──配合政府政策。郵儲金的發展有其歷史淵源,但任令如此龐大的資金成為政府的金庫,顯然是會出問題的;政府必須放手了。

郵儲金就是民間的存款,郵局裡的匯兌窗口跟銀行的櫃台收付業務沒什麼太大的差異,甚至更為方便。因為郵局在全台有超過1,300個分支機構,銀行不去的偏遠地區都看得到郵局的身影;除了高達17%的存款市占率規模,郵儲金的戶數更直逼3,200萬戶,平均每位台灣民眾擁有1.4本的郵局存摺;存在郵局的存款,還享有本金100萬元內利息免稅的優惠;而其郵政匯撥業務,更是我國金融業中最特殊、也最常使用的服務,集合存款、提款、撥款、匯款於一身,跟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可是,這些理應像銀行存款一樣受到高度監理的資金,都做了什麼用途?大約半數做了安全的轉存款,約1.5兆元轉存到中央銀行賺利息、約0.9兆元分散轉存到40家銀行;另2兆元中,有些是進行了理財型投資,這是基於自身評估,甚至因此成為公債市場大戶。但是,還有數目很大、不定的資金,是提供政府辦理優惠房貸、支援特定的專案貸款如購料貸款等、協助政府護盤股市,甚至像去年陽信案一樣,以不合程序的轉存款支援特定金融機構;最近,國發基金要擴大規模以發展產業的政策也找上了郵儲金,一開口就要借8,000億元,條件還沒說,但已有違法之虞,因為郵儲金不能直接做放款;如今,陳也打起郵儲金的主意,希望這麼龐大的資金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益。

怎麼看,郵儲金都像是政府在國庫之外的另一個金庫,但這是有歷史因素的。郵儲金是在民國20年依郵政儲金法開辦,目的是為政府吸收游資、鼓勵民間儲蓄、促進資本形成,並配合國家政策,將資金用於促進經濟發展。因為目標清楚、限定用途,郵儲金只能吸收存款、不能放款,以致初期只能轉存央行,由央行扮演了資金運用者的角色,郵儲金也因此成了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

在當年的那個時空背景下,百業待興但資金不足,金融體系亦未成熟,鼓勵節約儲蓄並由政府運用,有其必要;但現今金融情勢早已巨變,民間部門壯大,政府轉為輔助角色,郵儲金協助政府發展經濟的需求已降,經營卻依然受限於歷史宿命,甚至因坐擁鉅額的存款資金,承擔了諸如護盤、支援等非屬必要的政治責任,也由此衍生了很多的問題,有些是看得到的,例如陽信事件;但更多也更嚴重的問題是看不到的,例如無效率。

對郵儲金的存款戶而言,其實有沒有政府提供的存款全額保障意義不大,因為中華郵政是百分之百的國營事業,不管資金給誰用、圖利了誰、誰從中得到好處,政府都會負責;但是,對整體經濟卻非如此,比重如此之高的民間儲蓄不能獲得善用,不能用以創造未來更高的產出,代表的就是資源的浪費、經濟成長實力的弱化,這些效應短期看不到,但長期必然顯現;至於其間必然存在的代理及道德風險,相對於經濟上的無效率,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郵儲金的畸型發展早該改變了,放著郵儲金這麼多的錢、這麼多的通路、這麼穩健又綿密的社會關係不好好運用,更是非常可惜又令人心痛的事;尤其是處此金融緊縮的時期,郵儲金發展普及化金融服務的可能,更令人期待。以陳的提議而言,目的就是運用郵儲金,融通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只是要透過銀行來篩檢;然而,這些因缺乏存款而無法放款的銀行,不正是因為存戶認為授信差、不安全而不想去存款的銀行嗎?郵儲金為何要當敢死隊?而平日就透過存款、劃撥等業務,與微小型企業建立互動關係的郵局,不是更適合提供這項服務?郵儲金的轉型是項複雜巨大的工程,僅是決定轉型方向都不易,但從總體而言,真的是不能再拖了。

【2008/12/08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