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葉蓼
{###_poin8888/6/1533360501.jpg_###}

戟葉蓼因葉片像古代的兵器「戟」而得名,是分布遍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北部與中南半島北部的物種,台灣通常見於中海拔山區的開墾地或溪流、道路兩旁等水分供應充足的地方,可短期間沉水生長。在中國各地是常用的中草藥,台灣的原住民在森林中被蚊蟲叮咬時,會用她的葉片擣爛,塗在發癢處來止癢。嫩葉可食,但必須先行川燙以去除苦澀味,再煮湯或炒食。

戟葉蓼為蓼科蓼屬(或春蓼屬)植物,莖上有倒鉤刺,頭狀花序,她的托葉鞘不同於平地常見的扛板歸,扛板歸的托葉鞘完全展開呈綠色盤狀,她的托葉鞘下部膜質管狀,上部呈綠色盤狀,全緣或波狀緣;托葉鞘是蓼科植物觀察的重點,見面時別忘仔細端詳。與他相似的種類有刺蓼,書上說刺蓼的葉是三角形,與戟葉蓼的戟形不同,不過我倒看不出差異處;倒是顧名思義,刺蓼明顯多刺,植株疏被單細胞毛,異於戟葉蓼全株被疏至中度的星狀毛,雖細微卻是穩定的特徵。還有一種長戟葉蓼也很像,不過她的葉狹長戟形(戟葉蓼的葉闊戟形),托葉鞘銳鋸齒緣,全株被密星狀毛。

台灣最早的發表是1908年早田文臟命名為Polygonum biconvexum Hayata,其後有學者認為其為1846年發表之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 & Zucc.的變種位階,1976年植物誌第一版處理為Polygonum thunbergii f. biconvexum(f.為型之位階),處理為型之區別點為果實是凸透鏡形或三稜形,後來經標本檢視,兩種果實形態在同株甚或同花序上均可發現,故目前普遍處理為原種名Polygonum thunbergii。Persicaria thunbergii之學名發表於1913年。

戟葉蓼小檔案
科名:蓼科Polygonaceae
屬名:蓼屬Polygonum(或春蓼屬Persicaria)
學名:Polygonum thunbergii Siebold & Zucc.或Persicaria thunbergii (Sieb. & Zucc.) Gross
形態特徵:多年生草本;全株具疏至中度星狀毛;莖具倒鉤刺。單葉互生,闊戟形,中間葉片橢圓狀,基部緊縮;托葉鞘基部管狀,上部水平狀擴張,全緣或波狀緣。花序頭狀;花白至粉紅色。瘦果多凸透鏡形或少數呈三稜形。
分布: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北部與中南半島北部。台灣中海拔山區,林緣、路邊潮濕處常見。

{###_poin8888/6/1533360502.jpg_###}

{###_poin8888/6/1533360503.jpg_###}

參考資料:
Flora of Taiwan vol. 2
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二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