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不振的警訊
 

日前財政部公布今年6月出口值243.6億美元,較去年同月下滑3.2%;累計上半年出口值為1,468億美元,也較去年同期下跌4.7%,是亞洲主要國家中唯一出口衰退。

財政部統計長林麗貞表示,原本預期今年6月的出口年增率可由負轉正,沒想到歐債風暴衝擊全球,景氣衰退比預期嚴重,加上台灣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比重高達38.8%,因中國大陸經濟明顯趨緩,導致台灣出口低於以往的月平均值250到260億美元,從數字上來看,台灣的景氣還在谷底。同時,林麗貞亦提及,去年7月出口為281億美元,比較基期較高,加上歐債風暴尚未平息,預估7月的出口年增率由負轉正的機率微乎其微。

顯然,財政部還是把出口衰退的主要理由歸因於外在景氣,但倘若只是景氣因素,為何只有台灣衰退呢?因此,這樣的現象顯示,台灣出口不僅面臨競爭力下滑的疑慮,甚至產生結構更惡化的現象,也就是說,這些目前失去的市場,有可能即便景氣復甦,也回不來了。倘若我們更去細究個別產業及個別區域出口,就可以發現這些警訊。

首先在美國市場的部分,是上半年我國出口衰退幅度最大的區域,但其中,有很大的部分是手機輸美的衰退,甚至更精確地說,就是宏達電出口的下降,但這失去的占有率,套句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的話,美國市場不會再是宏達電最大的市場。雖然,宏達電希望以亞洲平價市場扳回頹勢,但是否如願,恐還在未定之天,Nokia的失敗不就是以為量大平價可以持續主導手機產業嗎?但問題是,若不這樣,單憑宏達電之力,如何對抗三星持續不間斷的開發關鍵元件及設備呢?

在歐洲市場的衰退,則的確與景氣有關,而這景氣低落甚至間接影響到我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就產業來看,我國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主要項目,在電子產品部分,雖然上半年仍然呈現4.6%的負成長,但6月已轉正,同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前4個月包括積體電路及元件,或是液晶裝置等,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均依然可以維持24.05%,31.11%,因此,台灣電子中上游產業,雖然也面臨出口衰退壓力,但顯然與景氣關係較為密切。

台灣電子產業在中國大陸市場市占率得以維繫,但為何台灣整體產業在中國大陸市占率前4個月,只剩6.76%,相較於2009年同期,足足少了1.3個百分點?我們發現,包括石化原料及基本金屬的市占率均大幅下滑,尤其是石化原料的部分,就以貿易編號HS四位碼2710為例,1~4月台灣在中國大陸市占率由2009年的5.24%降至今年的1.87%,這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為何上半年絕大部分石化產業虧損的原因,但不利的是,這似乎不是短期的景氣現象,中國大陸大舉由中東地區進口原油及石化原料,顯示,中國大陸進口替代策略未曾稍歇,以及找到更具成本優勢的來源。

但更糟糕的是,台灣的石化業,似乎還是不肯承認成本優勢的失去,也似乎把政府的石化產業高值化策略當作耳邊風。

以上所舉之例,無非想顯示,台灣出口的困境,各產業面臨狀況不同,已無法以一套拓銷策略解決所有產業出口問題,必須回歸至產業出口競爭力的議題上。說實話,倘若所有的產業都面臨出口困境,問題還比較容易解決,顯示台灣產業沒有能力支持目前的貿易條件,唯有匯率貶值一途。

至於高喊產業結構調整救出口,以目前政府政策工具與財政能力來看,早已沒有能力主導廠商生產及出口哪些產業,倒不如,真正落實協助產業內部結構優化,包括產品差異化及創新,或協助廠商布局下一世代技術,或是協助其擴展產業價值鏈,以及產業間異業整合。

【2012/07/11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