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










時代雜誌 戳破美經濟五迷思

近來經濟復甦減速的疑慮加深,若從就業和房市數據來看,美國經濟甚至令人覺得尚未完全脫離衰退。時代雜誌(TIME)舉出五個關於美國經濟復甦的迷思,希望人們看清真相,避免過度樂觀。

迷思一:經濟減速只是暫時的,之後會全速前進。費城聯邦準備銀行近期做的訪調顯示,僅12.2%的經濟學家認為目前的減速會演變成二度衰退,但避開二次衰退不代表成長能強勁到足以讓就業市場恢復元氣。過去發生衰退後,美國就業情況通常得費時半年才會恢復正常,麥肯錫估計這次得費時五年。

迷思二:可靠聯準會(Fed)寬鬆政策度過難關。美國總統歐巴馬暗示,要是情況大幅惡化,有可能推出第三波量化寬鬆(QE3),但要是屋主找不到可支應房貸的工作,這種由聯準會出面收購美國公債以壓低長期利率或讓屋主更容易取得融資的計畫,並沒有太大效果。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執行長伊爾艾朗就指出,大規模創造就業的結構性挑戰仍有待克服。

迷思三:民間部門會使情況好轉。美國企業的財富和勞工的財產之間沒有根本的關聯,多數勞工目前時薪甚至比經濟衰退期間還低。企業就算賺大錢,也不見得會花在勞工身上。

迷思四:民眾可以轉而從事新的工作。創造就業機會就能吸引勞工的情況已不復見,勞工流動率已大幅下滑,1980年代每五名勞工就有一人每年會換工作,如今每十人才出現一個。部份原因是雙薪家庭興起,女人賺錢能力提升,工作遷移的情況不再那麼容易。更大的問題是,勞工的技能與職缺不相符。

迷思五:創業家是經濟強有力的支柱。創業精神不再是美國最大的優勢。創業比率從1980年代起一路下滑,諷刺的是,金融業也逐漸壯大。研究發現兩者呈現反向走勢,因為金融業搶走了能在矽谷等創業重鎮闖出一片天的人才,信貸危機導致資金緊俏讓問題更惡化。

當年兩德統一引爆財富鴻溝和高失業率,情況比美國更糟。

德國政府提供企業暫時性的補貼,阻止人力外流;企業主與教育界攜手合作,培育勞動技能,創造出高成長率、低失業率的德國,或許可供美國參考。

【2011/06/12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sia3 的頭像
    tigercsia3

    獵豹財務長郭恭克部落格(JaguarCSIA)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