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物價真的沒上漲嗎?
資料來源:XQ全球贏家
行政院主計處昨(7)日發布2月物價概況,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較去年同月上漲1.33%,1、2月平均也只較去年同期上漲1.21%。總體物價呈現平穩,與人民感受差距很大。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解釋,3C產品、通訊費跌價,服務類價格持平,拉低整體物價漲幅。但民生用品(非耐久性消費品)的確顯著上漲,年增率高達3.42%,是99年5月以來單月新高。 主計處表示,2月一般民生用品的漲價幅度都在5%到8%之間,商品類漲幅更創下近10個月新高,一般民眾普遍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吳昭明說,去年下半年起,國際原物料價格已陸續飆漲,而且漲勢至今未見停歇,今年物價勢將高於去年;未來,國內業者可能採取分批漲價或改變包裝的方式,轉嫁成本給消費者,因此物價應會漸進式上漲,但還不至於全面起漲。 吳昭明舉例,只要是國際價格居高不下的原料成本高漲,就會影響到國內的相關製品價格。例如國際棉花價格屢創歷史新高,1月底的紐約商品價格為每磅205.14美分,使得國內2月紡織品價格(如寢具、毛巾、枕頭、棉被等)漲幅也高達5.84%。 國際價格居高不下的黃豆與小麥,影響國內沙拉油的2月漲幅為8.43%,水餃皮、泡麵的漲幅則分別為5.98%與5.29%。玉米雖然與民眾生活並無直接相關,但因屬於飼料原料,間接影響2月的豬肉價格上漲2.31%、全雞價格也上升8.89%。 吳昭明說,這一波物價並不平均,漲幅集中在反映國際物價上漲項目上,包括食物和能源類。消費者物價從商品性質可分為商品類和服務類,商品類又分為非耐久性、半耐久性和耐久性消費品三種,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顯著,即民生用品,屬於一次性消費,該項約占全體消費者物價權重三成。 【2011/03/08 經濟日報】
短評:
1.因非食物類商品價格上漲有限甚至下跌,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仍僅1.33%,離主計處年度目標上限之2%仍有一段距離。整體國內物價仍呈現穩定狀況。
2.扣掉食品及能源類別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更僅有0.8%,顯示離全面性通貨膨脹仍有一段距離。
3.但因受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向上揚升,上游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達3.46%,未來若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走高,則將對廠商生產成本構成壓力,最終可能轉嫁為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的壓力,仍值得高度關注。
《相關新聞報導》
|
||
主計處昨天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1.33%,物價看來平穩。但主計處強調,這只是「表象」,因為2月一般民生用品的漲價幅度都在5%到8%之間,商品類漲幅更創下近10個月新高,一般民眾普遍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
主計處第三局科長吳昭明表示,只要是國際價格居高不下的原料成本高漲,就會影響到國內的相關製品價格。 例如,國際價格居高不下的黃豆與小麥,影響國內沙拉油的2月漲幅為8.43%,水餃皮、泡麵的漲幅則分別為5.98%與5.29%。玉米雖然與民眾生活並無直接相關,但因屬於飼料原料,間接影響豬肉價格上漲2.31%、全雞價格也上升8.89%。 吳昭明說,去年下半年起,國際原物料價格已陸續飆漲,而且漲勢至今未見停歇,今年物價勢將高於去年。
主計處:物價應會漸進上漲 他說,未來國內業者可能採取分批漲價或改變包裝的方式,轉嫁成本給消費者,因此物價應會漸進式上漲,但還不致於會全面起漲。 但2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只有1.33%,僅較上月微升0.23個百分點,與民眾感受差距甚大。 吳昭明解釋,這是因為消費者物價是一種整體平均的概念,但最近國內物價上漲集中在每個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買的民生必需品;民眾好幾年才買一次的電腦或家具,漲幅可能很小、甚至還在跌價,加權平均之後才得到1.33%的結果。 吳昭明進一步把物價拆成商品類與服務類說明,所謂「商品類」是指各式各樣的消費品,舉凡食物、衛生紙、牙膏、洗髮精、家電、電腦、3C產品、汽車等,都包含在商品類中。而「服務類」則是指商家提供的勞務服務,如餐飲業、醫院、美容美髮、補習班等。 他說,2月商品類價格指數年增率為2.52%,創下自去年5月(近10個月)來的新高水準。其中,特別是民眾消費頻率特別高的一次性消耗品(非耐久性消費品),如食物、衛生紙、油料、牙膏、洗髮精等,漲幅更高達3.42%,難怪民眾對漲價感受深刻。 【2011/03/07 聯合報】 |
→如你/妳看完這篇文章後,覺得是篇好文的話,麻煩你/妳在右下方按一下「推」哦!
你/妳的一個小動作,都是鼓勵版主創作的動力哦!
★點選以下圖片即可訂購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