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及短評》
『台幣獨貶對出口產業當然有幫助。然而,因為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飆漲及台幣匯率長期貶值的雙重壓力,國內的進口物價可是大幅飆升。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四月進口物價漲幅高達一○.四一%,創下近八個月新高,也大幅墊高了廠商的進料及生產成本。部份進口廠商,譬如歐美車系廠商,雖然明知消費市場承受能力有限,但因台幣匯價低估增加成本逾五%,為了轉嫁成本,目前正考慮月底或下月初漲價。從價格敏感度來論,其實汽車進口商比食用油等大宗物資廠商要務實多了。
或許,不願接受台幣匯率低估是物價上漲元兇之一說法的人們會辯稱,國內物價情勢尤其消費者指數,並未如媒體所報導般的緊張及明顯,譬如主計處四月整體消費者物價(CPI)漲幅僅○.六七%,甚至低於稍早的預測。就此我們必須強調,國內零售、消費層面的物價目前未見明顯上漲,實在是因為國內景氣不振,一般民眾購買力相對低落,生產及供應廠商心存顧忌不敢貿然抬價所致。經驗上,進口物價漲風三、六個月後,即會轉嫁至最終消費者身上。屆時,星火可能已經燎原。』

短評:
1.主計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抽樣指標是否能完全代表國內物價的波動,每個消費者問問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感受是如何才最真實。我們不能完全否定消費者物價指數對研判通貨膨賬之功能,但過度相信它的客觀性將可能誤導理性的判斷。

2.未來國內利率將與物價同步上揚,而此上揚並非來自投資性資金需求,也不是來自內需總合需求之轉強,而是來自資金外流及因台幣匯率貶值所帶出來之輸入性通膨,並因通膨壓力所導引之利率上升。

3.未來投資思維上,對高負債比之上市櫃公司將盡量保守看待,因為國內低利率成本之優勢將隨資金外流而逐日得到修正,過去一段時間過度舉債者,若無法鎖定低利率成本,則將面臨新一波資金壓力,這其中當然會有一些體質較弱的營造公司將面臨壓力,大家若買預售屋時一定要對建商之財務穩定度有深入了解。


《工商時報社論》
工商時報 2007.05.18 
物價上漲政府應該如何對治?
工商社論

四月二十日本報在「匯率及利率雙低政策可以振興經濟?」社論中提出警告,「雙低政策雖然對景氣有振興作用,但低匯率提高進口成本,對進口產業不公,對國內物價更是不利;低利率,造成實質所得受到高物價侵蝕,不但打擊依賴存款的退休族,也會扭曲資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這樣的憂慮,從最近這一、兩天國內媒體競相報導雞肉、牛肉、食用油、泡麵、洗衣粉零售價格紛紛上漲或醞釀調漲,不幸得到印證。負責查價的經濟部官員承認,很多物價悄悄漲價了,若發現「漲得離譜」,將移送公平會調查處理。對於經濟部的移送、查處談話,我們認為與國內長久來的官場作風很一致,基本上沒有大錯,但對解決問題卻幫不上大忙。

依據本報系中國時報日昨的頭條新聞指出,民生物資漲勢如破竹,從去年開始,國際原物料價格不斷上揚,各項民生物資價格蠢蠢欲動,從直接反映售價的便利商店、超市、福利中心,最後一關則是向來標榜「捍衛消費者荷包」的量販店都告失守。與民眾日常生活最有關連的食用油,在黃豆、橄欖、葵花、芥花等原料全面漲價情況下,無可避免漲價,包括味全、統一、泰山等大廠牌都已經調漲約一○%至二○%;其中,沙拉油漲幅最為驚人,高達二○%至三○%。另外,一向對物價漲風最為敏感,並常常被列為物價上漲指標的泡麵售價,也強力醞釀調升,其中,統一麵的主力商品科學麵、肉燥麵等五月底將漲約四成,維力、味丹等市場知名品牌也會跟進,平均漲幅也在二、三成間。其他民生物資及用品如雞肉、衛生紙、洗衣粉、軟性飲料、香腸、罐頭食品等,經濟部商業司的五月查價結果都證實較四月時上漲。

國內物價上漲風潮,當然不會「空穴來風」。基本上,如果沒有人為炒作,源頭供應價格上漲當然是最直接的元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在國際油價狂飆,以及全球景氣持續復甦各種軟硬資源售價紛紛報漲的帶領及刺激下,國際市場上的小麥、黃豆、玉米售價年上漲率在二四%至五○%之間,自然大幅提高下游產品的進料成本。另一方面,為了挹注出口產業,間接迫使國人放棄外國觀光旅遊支出留在國內消費,中央銀行採取了低匯率政策。在四月二十日的社論中,我們即指出,台幣除了相對歐元、美元疲弱外,相對其他亞洲貨幣也出現低迷行情,兌韓元、印尼幣、菲律賓披索、印度盧比、泰銖、港幣、星幣、人民幣等,通通呈現貶值走勢,對星、馬、泰、菲貨幣相對貶值更逾一成以上。

台幣獨貶對出口產業當然有幫助。然而,因為國際農工原料價格飆漲及台幣匯率長期貶值的雙重壓力,國內的進口物價可是大幅飆升。依據行政院主計處日前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四月進口物價漲幅高達一○.四一%,創下近八個月新高,也大幅墊高了廠商的進料及生產成本。部份進口廠商,譬如歐美車系廠商,雖然明知消費市場承受能力有限,但因台幣匯價低估增加成本逾五%,為了轉嫁成本,目前正考慮月底或下月初漲價。從價格敏感度來論,其實汽車進口商比食用油等大宗物資廠商要務實多了。

或許,不願接受台幣匯率低估是物價上漲元兇之一說法的人們會辯稱,國內物價情勢尤其消費者指數,並未如媒體所報導般的緊張及明顯,譬如主計處四月整體消費者物價(CPI)漲幅僅○.六七%,甚至低於稍早的預測。就此我們必須強調,國內零售、消費層面的物價目前未見明顯上漲,實在是因為國內景氣不振,一般民眾購買力相對低落,生產及供應廠商心存顧忌不敢貿然抬價所致。經驗上,進口物價漲風三、六個月後,即會轉嫁至最終消費者身上。屆時,星火可能已經燎原。

物價上漲,如果屬於不公平競爭,譬如獨占、壟斷或聯合漲價等,公平會確實可以公平法對治;但若因為國際物價上漲及幣值低估而必須轉嫁減輕成本,經濟部移送公平會查處即不能對症下藥。放開管制或干預的手讓台幣匯率回歸市場正常價位,是可行辦法之一,當然如此可能減弱以低匯價支援出口產業的能力。關鍵是,在物價與景氣之間做抉擇,全球的央行主持人都很清楚,都可以明確判斷並決行。為何台灣的主管單位還要猶豫?還不敢以對治生民之痛為第一優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