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當哈姆太郎年少無知的時候,總認為要用比較嚴格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當孩子在忘記告誡而受到挫折(傷害)時,哈姆太郎總選擇冷冷的「你看吧!」「早就和你說過了吧!」甚至是丟下「自己去想辦法」等沒有幫助的語句,期望孩子會在挫折(傷害)中學習堅忍的成長。(事後來看證明哈姆太郎自己想太多)

        當初還曾經看過某報副刊文章提到這樣的故事是這樣子的(畫線部分是哈姆太郎自己的想法,非副刊文章內容)。

        文章大意是母親敘述自己為了不讓子女養成依賴(撒嬌)的習慣,總是對小孩不假詞色,尤其是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行為導致受到傷害(如走跑太快跌倒)時,母親儘管疼在心裡,從未溫言安慰,只是等孩子自行療傷止痛(如同哈姆太郎最初的想法一般);直到有一天,已經是中年級的孩子又跌倒了,作母親的一如往常的等孩子自己慢慢追上來。孩子追上來卻說了一句讓媽媽心疼不已的話

「媽,你是不是不愛我,為什麼我從小到大每次跌倒,你從來不像別人的媽媽一樣會來看看我有沒有怎麼樣?」

        文章最後已經記不清楚了,不過好像就是提到媽媽的悔意及對孩子的補償。
        哈姆太郎當初看到這篇文章時,心想不過就又是一個不能堅持下去的媽媽屈服在子女的攻勢之下。直到後來又看了一些文章加上實例驗證之後,不得不讓哈姆太郎修正了自己無知的想法。

        或許是和成長過程或環境的影響,部分家長被教育成刀子口豆腐心,儘管心裡有再多的溫言軟語,在自己怕溺(寵)愛孩子的前提之下,只能硬梆梆的掩飾自己的心疼,在子女舔舐傷口時,父母同樣也在心疼中。
哈姆太郎現在認為當孩子(挫折)受傷時,安慰是必要的,但是安慰時請忘記「講理」這一件事,尤其要記得孩子要在家裡得到溫暖才不會向外發展。但是,做到這邊只完成了20%,如果沒做到剩下的80%,那很容易就會變成溺愛。如果不想變成溺愛孩子,記得要把作家長應盡的責任做完。

        那家長該做些什麼呢?不管要做什麼,還是要忘記「講理」這一件事。哈姆太郎認為安慰完之後,同理小朋友的受傷的心情,再來就只要引導就可以了。以小朋友跌倒舉例說明如下:

        安慰:跌倒了,有沒有怎麼樣?
        同理:一定很痛吧!~~~

        等事情稍稍過了在進行聽話的動作,因為聽話是需要一點引導的。
        引導:提到先前發生的事情(要先詢問小朋友願不願意提提之前發生的事情,前提是小朋友已經心情比較平復了),注意這時要再提到「因為你那樣子的狀況,爸爸媽媽也很心疼」、「相信你一定也很不好受」,讓孩子感到你的關心,最後再提出,「如果再發生這些事情,那我們有沒有解決的辦法?(或是補救的辦法)」

        哈姆太郎覺得至少要做到上面三項流程,小朋友才能完整的從挫折中學到東西,而父母也能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畢竟豆腐心藏在肚子裡,小朋友不一定看的見,但是刀子口割在孩子耳朵裡絕對不好受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sia3 的頭像
    tigercsia3

    獵豹財務長郭恭克部落格(JaguarCSIA)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