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朋友正在從頭學起芳香療法,讓我心裡充滿了無數的碎碎念和笑話想講,今天就先來提一個芳香療法實務派v.s.學院派的一些差異。
我本身一開始接觸的芳香療法是非常的「實務派」的,也就是說基本上只要要求有效就好,理論什麼的就沒有什麼太大重視,那時候我這個大學唸不到兩年的「半學院派」內心就充滿了無數的os,因為怎麼看就怎麼怪,什麼叫做因為樹皮某型態所以可以治療某問題,可是在某種情境下又可以治療另外一種相反的症狀,或是用一些不盡然正確的生理學知識去解釋精油的效用,例如說什麼因為可以抗平滑肌痙攣所以可以治療腸胃問題,到現在我的藥理學念這麼久,還是搞不清楚到底有什麼受體或機制,可以解釋老師口中那種只抗平滑肌痙攣的功能。
但是你知道,在那種教材就這麼寫,加上大多數人都沒有具備相關知識,完全不覺得有任何問題的情境下,你是會懷疑自己的腦袋有問題,而不是懷疑別人的說法錯了。
好吧,這種實務派的方式用了的確有效,所以理論上的錯誤我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考試考完就可以把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全部刪除,到時候就可以隨我怎麼找資料重新建構理論就怎麼說,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差別。
然後就是考完芳療師認證考了,學校裡開始上起「學院派」的相關知識,這時候教授就會開始跟你扯一堆paper、生理活性、細胞實驗等關鍵字,實務派奉之為神明的GC-MS被打為「那只是最基礎的」,實驗過程及求知的態度看起來十分了不起,不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實驗設計完全沒有芳香療法的SENCE!!
我們系上有些老師都有做過這類天然物的實驗,有時候他們會提到幾個自己的實驗經驗,質疑芳香療法是不是真的有效用,不過那時候有一點實務經驗的我,聽起那些實驗設計就會覺得非常奇妙。
例如說有一個教授跟我抱怨,精油已經稀釋到幾千倍了,可是碰到細胞瞬間就把細胞烤焦了,那時候我心裡就在想,全身按摩用3%50mL的按摩油使用的精油也不過1.5mL,能夠穿過皮膚進入到人體循環的精油假設只有一半(亂估的,實際上應該更少),那也只有0.7mL,假設這0.7mL完全進入一個60kg的人的血液循環並且被稀釋,血液容量大概是4800mL,此時血液中的精油濃度也不過0.03%,也就是濃度是以幾萬倍來計算的,其中還不計到達目標細胞之前與其他亂七八糟酵素或細胞反應掉的量,真正到達目標細胞並產生作用的濃度,大概只有ppm(百萬分之一)或ppb(十億分之一)的等級而已,用稀釋幾千倍濃度的精油直接和嬌嫩的細胞直接作親密接觸,不烤焦才奇怪。
又或是說,上次去參加的研討會提到用有丁香酚的精油,像是丁香、肉桂、百里香等等的抗老化能力相當好,所以他把它用5%製成臉部化妝品。我看到都快嚇死了,一般臉部用的芳香療法用品精油濃度大多控制在2%以下,這位先生用到5%就算了,用的還是對皮膚黏膜有相當大刺激性的丁香酚類精油,這產品如果能上市,大概也會被刺激到皮膚的客戶告到脫褲子。
在芳香療法上,學院派的問題大多出在研究設計和一般實際使用習慣有相當大的差距,所以得到的結果往往都非常奇妙,而實務派的問題則是無法將理論應用於實務的解說上,所以往往無法將自己的經驗有系統的傳承下去,只能靠著打高空、打心靈牌將芳香療法神祕化,芳香療法師也跟著神棍化,其實要是這兩個派別能夠放下成見,互相幫助,實務派的多學學學院派的知識,學院派的設計實驗之前聽聽實務派的經驗,芳香療法的發展是非常可以期待的。
不過套個老師的說法:「自古文人相輕,誰看誰都不順眼,所以你說的大概永遠不可能做到了。」
真異典藏--芳香療法、手工皂與化妝品DIY的研究世界
http://blog.xuite.net/sealioler/sealioler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