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場當初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給大眾一個分攤公司風險,分享公司獲利的機會。
若將一家公司的所有股東視為一個整體,
那麼這位股東從公司組成到結束的利得(損)會等於:
「歷年現金股利 + 清算後現金價值(從公司流出來給股東的錢)
減去公司成立時投入的資本及各式增資(從股東手上流入公司的錢)」
假設某檔股票1000張,如果它從10塊漲到20塊,那總資本利得為1000萬。
但是中間漲漲跌跌的轉折,拉開來算搞不好有50塊,要是有神人把那50塊都賺了,
那就一定有人少賺(甚至賠);如果那檔股票從20塊又跌回10塊,
也一定有人(或很多人)得承受20到10這段的苦果。
這才是現實,期間中所有的資本利得都只是換手遊戲而已。
在一家公司公開上市之後,除非要繼續募資(股價高,能募的錢就多),
否則股價波動基本上不會影響公司營運,只是一個提供流動性的場所罷了,
伍豐從74->1085->347的過程中,除了公司發給股東的股利之外,
剩下的都只是換手遊戲,沒有人會從這段過程中「真正」賺到錢。
==
股市是經濟的櫥窗,過去的百年來,先進國家股市的市值也的確隨著經濟不斷成長;
就經濟成長和可見的資本利得來看,這遊戲是正和。(看指數成長就知道)
但是深入點看,裡面的公司和產業卻不斷的興衰起落,
(台股數十年前有「木材」類股唷 :p)
道瓊成份股百年來始終如一的,不過GE一家,
過去被認為再好的公司,都有一天可能會倒下。
所謂的資本利得(損),從較為長期的眼光來看,其實是種很虛幻的概念。
從總體面觀之,所有參與某市場者,在特定期間的總獲利/虧損,
就是扣除摩擦成本(稅/手續費)後,該市場市值(加現金股利)在那段期間的變化。
長期來說大家能賺到的,或者該說感覺賺到的(市值永遠不可能完全折現),
就是市場的總資本利得。
價值投資低買高賣,說穿了,不過是低買者賺殺低者的錢,高賣者賺高買者的錢。
巴神撿便宜有一套,但要說他對美國經濟有什麼巨大貢獻?我倒不認為。
(我指的是在市場賤價買好股這行為,直接投資讓現金流入公司是另一回事)
==
永遠不要忘記股票市場是次級市場,
它只是供初級市場(資金需求者)募資和變現的管道,
在股市流動的錢,絕大部分並不會幫助公司營運。
要從換手遊戲中賺錢,或者靠著分享公司成長與獲利賺錢都ok
不過請別忘了,市值是假的,公司賺到(或賠掉)的錢才是真的。
我很喜歡Peter Lynch說過的一段話:
高價投資一家非常成功的企業,是最令人覺得喪氣的悲劇,
因為公司雖然賺大錢,你卻繼續賠錢。
本文同步刊載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