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對於花王的印象,大多都不出於洗衣精/魔術靈系列的日常生活用洗劑這一類的產品,很少人知道他有做化妝品系列的產品;而對於資生堂的印象,也大多知道不過是一家日式化妝品的公司而已,而這次有幸跟著系上同學到兩家的工廠參觀,才真正了解到兩家同樣是源自於日本的公司,但是企業文化卻有天差地壤的差別。

花王的廠區非常的自動化,從在室外大製作槽的配方製作,直接以管線連接到室內廠區進行充填、包裝、貼標、剔除不良品、倉儲等動作全部都以機械控制,一條生產線大概不會用到十個人,而這幾個人的功用大多是做不良品的二次除錯,充填如標籤、紙箱等消耗品,以及一些無法用機器裝箱的軟式環保包的裝箱動作,還有配一些工程人員進行機器的維修,其他像是紙箱的展開、貼膠帶等等我這個平民老百姓沒想過可以用機器進行的事情,全部都自動機械化。同時在廠區內也不時可以看到,機器經過場區人員改良過的痕跡,從一般的轉角包泡棉防撞之外,還有一堆明顯可以看到是後來自己加上去的小功能,廠區的牆上也都貼著員工建議製程可以改良的提案,機器及產品的良率統計表等,整個廠區都可以看到轟隆隆的機械以炫目的方式快速地製作出產品,可以說是自動機械化的最好代表。

至於資生堂,我看過之後其實是非常失望的,因為除了防塵防污染做得比花王好之外,整個廠區可以說是相當的低科技而人力密集,之前在花王看到的自動化充填動作,包含包裝供應、抽真空、充填、蓋蓋子栓上等動作,到這裡除了充填仍然由機器負責之外,其他都由人力動作,也就是說有一個人要從箱子中拿出瓶子,接到機器上去除灰塵後,放到輸送帶上讓機器充填,用人手把蓋子蓋上,人力貼標,人力裝箱及封箱,旁邊還可以看到由女工推拉著產品走出去……我彷彿是在看大陸馮鞏的老片子,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雖然據說這是在化妝品「多樣而小量」文化中最好的結合方式,不過根據資生堂廠區這兩年進行人員PT(Part time)化的政策中,還是可以看出人力成本仍然是台灣資生堂工廠相當重的負擔,如果他們廠區的設備再不更新(一些檢測用的儀器和電腦看得出都很老了),想辦法降低人力成本,這個廠區仍不免會遭到淘汰的命運。

但是有一點是要特別稱讚資生堂的,則是生產線環境污染的控制相當好。進入花王的廠區時,只有簡單的頭套、腳套再加上經過一扇門,就可以和機器、包裝、成品等做近距離的接觸。但是要進入資生堂廠區,除了頭套、腳套還要再加上防塵衣,入口還有一間除塵室,穿上除塵裝備經過吹風除塵後才能進入廠區的「走道」,實際生產區域還有另外分隔出來,員工進入走道區時用的是一雙藍色的鞋子,進入生產區還要換另外一雙綠色的鞋子,做出環境清潔度的區隔,我們這些參訪人員,被生產區的牆壁和透明窗戶擋著,是完全碰不著機器與成品的。

從另一角度來看,資生堂的廠區牆壁上貼的都是一些標語、口號,人員的話語雖然稍嫌沉悶,但是口徑一致,使人感到和諧、不會有突兀感,很典型的日式文化公司,且播放的簡介短片做的相當好,給的贈品包裝及內容物都很精緻……對比上場區的低科技化,我根本感覺資生堂是一間以行銷取勝的公司;而花王的自動機械化廠區,對比上派出的接待人員和環境都是工程需求取向,讓我覺得這家公司是以大量製造、壓低成本的方式在日用洗劑方面取勝的。

但是花王送的一些保養品贈品,從成分標籤中就可以得知其實產品內容都是一些非常老舊的配方(有多老舊?大概就是我在實驗課上用爛儀器就做得出來的程度),我在建議單上就直接說明花王的保養品系列賣的不好,最主要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其次是想不開,每個品牌上都要貼上花王商標,花王的日用洗劑形象太強,沒有辦法塑造出高雅的形象促使人去購買他的產品,所以花王想要用「花王」打入保養品市場,大概還有得掙扎咧。

 

後記:

其實我到廠區都是以「老闆」的角度看事情,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知道如果我要蓋一間工廠,大概要哪些土地、廠房規劃及需要的機械、人員編制等大致概念,可能有很多同學覺得有趣或重要的地方(例如就業問題或是生產細節等)我都沒寫出來,所以……請大家勉為其難看看這段枯燥的文字囉!


真異典藏--芳香療法、手工皂與化妝品DIY的研究世界





http://blog.xuite.net/sealioler/sealiol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igercsia3 的頭像
    tigercsia3

    獵豹財務長郭恭克部落格(JaguarCSIA)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