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昨天公布了第二季國民所得初測結果,上季經濟成長率為4.88%,優於5月時的預測,但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到5.01%,第三季將是這波景氣調整的谷底,全年能否保五的關鍵寄望於第四季。至此,台灣經濟半年報已全數揭露,政府應以企業檢視財報體質的嚴謹反省態度,如實地驗收上半年的努力成果,也謙卑地面對問題所在,據以調整下半年施政重點,莫為了選舉考慮而遮蓋掩飾,錯失應對良機。
上半年台灣經濟大體環繞在金融海嘯後遺症發酵及國際經濟非預期「黑天鵝」事件的浮動氣氛中,前者如希臘違約風險再升、美債上限衝擊美國信評、全球寬鬆貨幣政策退場等,後者則有茉莉花革命掀起的油市緊張,以及日本311強震、核電危機,一度阻斷全球重要工業產品供應鏈等,國際金融、商品市場也動盪不安。就在這樣的大風大浪中,台灣經濟交出了消費者物價上漲1.45%、經濟成長率5.69%的中上成績,雙率走勢亦大致保持符合經濟情勢需要的步調,政策利率重貼現率小升1碼至1.875%、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5.16%至28.802(期底數),房市泡沫則在升息、奢侈稅、行政指導三管齊下後漸受控制。總體而言,上半年經濟表現不俗。
但就趨勢動向而言,上半年國內經濟出現三個值得注意的負向發展,也使得下半年的成長動力恐不如年初的預期,導致主計處下修全年預測。其一是景氣擴張愈來愈無力。以景氣走勢而言,由於第二季向來是五窮六絕的淡季,加以去年高基期,第二季表現不如第一季是預料中事;不過,第二季的各月表現呈逐月加速下降,以景氣對策信號為例,第二季是三個綠燈,但分數是月月低,6月的26分已跌到綠燈區的下方,距黃藍燈不遠,景氣領先指標連跌19個月仍未止,顯示景氣下行壓力猶在。
其二是內需保溫,但外需降溫。目前景氣擴張能量主要靠就業、銷售及金融指標支撐,實質面指標如出口及工業生產的表現都轉壞,出口更已連兩月亮藍燈;領先指標中的外銷訂單,6月金額低於5月,預示未來出口可能降溫。由於美國、中國大陸、歐元區、日本等四大經濟體都正在與不同的經濟難題搏鬥,國際需求短期難以回升,也不太令人意外,預估要等到8月美債爭執初定、9月希臘第二波償債過關及日本供應鏈全數復元後,也就是第四季才有望明顯回溫。相對於外需的走疲,內需景氣如企業投資、民間消費等尚能保溫,但其熱度能否彌補外需流失的溫度,不無疑問,這就跟第三個現象息息相關了。
上半年經濟情勢有一大隱而未顯的現象,即兩岸和平紅利的效應鈍化。在政策面上,今年上半年有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早期收穫清單及陸客自由行的實施,前者有利外需,後者挹注內需。不過,上半年對大陸出口僅成長12.2%,不及總出口成長率16.9%,第二季更降至個位數;雖說對大陸出口金額基數大,不可能持續高成長,但在大陸擴大內需政策及ECFA加持下,這樣的表現不符預期。至於陸客來台人數,非但未因自由行而大增,反而已連兩月衰減,相對上半年陸客赴港成長14%,顯然陸客來台的內需促進效應也可能高估。
投資是內需的另一隻腳,但上半年除資本設備進口保持成長熱度,僑外來台投資更僅微增2.3%,重大民間投資案也顯得零散。投資的動力是來自市場需要,無論是面向全球市場的產品或面向國內的服務,而台灣現今吸引投資的最大動能無疑仍是放在最近的大陸市場,這即再與兩岸經貿關係的正常化有著密切的關係,ECFA後續協商的遲滯不前,自然會影響投資效益的評估。政府在兩岸政策上的瞻前顧後,實非正辦。表面看來四平八穩的總經半年報,已提醒了政府很多事,接下來就看政府如何應對頗具挑戰性的下半年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