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圖猶昨日,伊人今安在?天元宮晚春櫻花!)
壹、 經濟社會如何構成
一、 經濟社會結構與市場
《圖一、經濟社會結構與市場流程圖》
1. 經濟社會結構
吾人常聽目前社會結構的組成如何?但如果沒有清楚說明白所指的結構區隔或衡量標準是什麼,將很難界定所指的社會結構是什麼。區隔社會結構可以用性別、年齡、職業別、教育程度、居住地…...等等而有所不同。
若把社會結構的範疇界定在經濟社會的領域中,尤其是以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吾人習慣以簡單的「家戶或勞方單位」(最終消費單位)、「廠商或企業主」(生產單位)為標準區分為兩大個體。
前者為生產活動各階段不同領域或過程中,生產勞動力的提供者,同時也是各項消費品的最終消費者;每個「家戶或勞方單位」以勞動力賺取高低不等的薪資所得,再以所得為後盾,用消費支出的實際行為,購買各種不同的產品以滿足家庭或個人的消費滿足。因此,影響「家戶或勞方單位」消費支出的主要因素,為其薪資所得的增減變動,及產品價格的高低。
後者則為聘雇「家戶或勞方單位」為其從事各種生產活動、支付薪資予「家戶或勞方單位」,並將所生產的各類產品於消費市場進行販售、換取營業收益者;每個「廠商或企業主」以產品在消費市場進行銷售,收益的高低決定其聘雇「家戶或勞方單位」從事生產活動人數的多寡。因此,影響「廠商或企業主」聘雇「家戶或勞方單位」意願高低的主要因素,為產品銷售收益消長,及「家戶或勞方單位」薪資成本負擔的高低。
2. 經濟社會下的市場
在前述經濟社會結構之下,因應勞動供給與需求、產品銷售與消費,所產生的兩個經濟社會主要市場,分別稱為要素(勞動力)市場與產品市場。
前者為勞動力需求雙方的媒合市場,透過薪資水準的高低決定:有多少「家戶或勞方單位」願意進入勞動市場?「廠商或企業主」願意聘雇勞方人數多寡?在勞動力的要素市場中,「家戶或勞方單位」欲以最短的工時換取最高的薪資所得,以支應消費支出;「廠商或企業主」則欲以最低薪資成本聘雇最大數量的勞動力,以供生產商品過程所需人力。勞動要素市場的兩大要素是:工資水準、就業人數(或工作時數)。
後者為產品銷售與購買的消費市場,透過產品價格水準的高低決定:「家戶或勞方單位」願意且有能力(所得足以支應)購買多少數量的產品;「廠商或企業主」願意且有能力提供市場所需的產品數量。產品市場的兩大要素是:均衡物價水準、產品銷售數量(或購買數量)。
3. 影響經濟個體經濟行為的主要關鍵因素
經濟社會下的兩大個體:「家戶或勞方單位」、「廠商或企業主」。前者之經濟行為受制於所得水準(或收入穩定與否)及一般物價水準高低;後者之經濟行為則受制於銷售收益及薪資成本的高低。
兩者經濟行為看似截然不同,但卻透過均衡的要素價格(薪資水準)與均衡的物價水準,決定「家戶或勞方單位」的就業人口數與「廠商或企業主」的產品銷售數量,將兩大個體的經濟行為緊扣在一起。
當「家戶或勞方單位」的總就業人口數增加(失業率下降)、薪資水準提高、均衡物價水準下降(產品變便宜),在正常情況下,「家戶或勞方單位」將有能力且願意購買更多由「廠商或企業主」所生產並銷售的產品,促使「廠商或企業主」的產品總銷售收益的提高;當「廠商或企業主」所生產並銷售的產品之總收益提高(銷售數量或銷售單價提高)、生產要素成本降低(薪資水準下降),在正常情況下,「廠商或企業主」將有能力且願意雇用更多「家戶或勞方單位」以投入就業市場,促使「家戶或勞方單位」整體所得水準的提高。這是一種在經濟景氣擴張期之下,簡單的經濟景氣良性循環邏輯關係。當上述情況反轉過來,經濟景氣就有可能進入收縮期,另一種簡單的經濟景氣惡性循環邏輯關係也會出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