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大要歇業了,所以把一些舊文搬來這…
麥擱偶啦 ~ 花大錢、學半天,不如猴子來抽籤?
以下是個人多年累積歸納的『股海賠錢心法』。
大家如果晚上失眠,看看小弟胡言亂語應該催眠效果不錯。
~ 花大錢、學半天,不如猴子來抽籤? ~
其實學習判讀技術指標訊號並不難,仔細思考導致賠錢的原因,大都不是錯判訊號,而是不信任訊號。
許多願意分享成功經驗的高手都表示,其實他們的勝率並不高,有些人的停損率甚至超過五成。
但是他們將停損當成必要的交易成本,因此即使連續停損數次,
仍能理智冷靜地繼續觀察指標訊號,遵守紀律行動,賠小錢、賺大錢,終於成為贏家。
筆者認為交易成本不只是『資金』,還須考量:
研究分析與看盤花費時間(投入時間佔去陪親友或學習其他知識的比例)、
承擔壓力影響心情好壞(心情好壞影響身心健康)、
投資特定標的綁住資金以致無法投資其他目標的『機會成本』。
如果投入資金已讓自己心神不寧,無法睡好覺、做好事,滿腦只有行情,
無法與親友談論投資以外的話題時,那就表示投資比例過高了~不論當時投資金額有多少。
如果遇到盤整期,各種常見的技術訊號出場價位其實都差不多,
但是越晚出場所歷經的『心理煎熬』卻不同,想一大波做到底還真是不容易。
所以我們必須適度取捨,不要貪心從頭賺到尾。
就算想跟手上的股票相守到老,也要給彼此空間。
進出太過頻繁、操勞過度,到最後可能『金盡人亡』。
~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 ~
許多知名的技術指標都是觀察『價』的變化:漲跌幅度、持續時間、漲跌速度...
企圖觀察趨勢『慣性』是否改變,進而猜測走勢繼續朝上或下有相對較高的『機率』?
而『成交量』的變化則多被用來當作『確認』用的輔助指標。
就股票交易而言,大量當沖買賣可以衝高成交量,卻不會增加持股(繼續保有可運用資金),
經常被主力用來製造『成交熱絡』的訊號,吸引散戶追買。
觀察歷史數據,經歷長時間下跌並盤底後出量上漲的可信度,
通常大於已經漲了一段後,盤整一下再出量續漲。
同樣的進場訊號,因為『相對位置』不同,準確度也有差異。
所以投入資金也應該隨著風險不同而適度調整。
另外,各種投資標的在不同階段可能適用不同技術指標,即使長期觀察同一個標的,也沒有標準答案。
隨著大環境演變、產業轉變、主力換手、公司經營階層改變、投資人屬性改變...每次走勢可能都不同。
也有些投資人投入許多心力研究『獨門參數』,
卻忽略了,許多技術指標的創造者都是利用當時可取得的有限『歷史數據』加以統計分析後,
再將所歸納出的某種『規律性』轉化成公式,
被後人加以圖形化並發揚光大後,就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技術指標。
所以如果投資人想要針對特定技術指標尋求最佳參數,
那不同時間週期、不同商品、不同時間點,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最佳參數』。
即使同一商品,當趨勢或屬性改變(如:主力操作手法改變)時,
原來利用歷史數據所分析得出的最佳化參數可能就會『失靈』。
依筆者淺見,重點不在參數應該改成多少比較準?
而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指標工具(交易原則)。
在模擬研究後,找出相對勝率較高的判讀方法,運用於適合自己的操作週期與商品。
~ 天靈靈、地靈靈,為何獲利總歸零? ~
經常看到網友討論,如果某種技術分析技巧被太多人知道,是否就會『失靈』了?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大家都相信某種技術訊號,那應該『準確度』更高吧?
因為越多人相信這是進/出場點,就會把價格推高/殺低,形成慣性後大多股票都不會立即A/V反轉。
所以只要不貪心、設好停損,去頭尾賺中間那段應該也有一定獲利率。
此外,『知道』跟『做到』是兩件事,知道跟『融會貫通』又有不同層次。
所以同樣看KD,高手與初學者的觀察角度與思考判斷結果可能大不相同,
雖然參考相同指標,但所作出的交易決策卻不同,當然獲利也差很多。
~ 天生我笨有何用,千金散去還不來 ~
最後,筆者檢討自己依據技術分析交易卻賠錢的原因如下:
1.看太多指標,訊號太多無所適從
2.只挑自己想看的指標,變來變去就被八來八去
3.不按指標訊號進出,前面連賠多次,沒想到最後沒跟那次才正要連本帶利賺回來
4.選擇指標適用週期與自己的操作週期不合
5.用歷史數據自創指標或修改指標參數最佳化,卻沒考量標的特性已經改變
6.不知盤堅/跌、波段漲/跌適用不同指標
7.選錯投資標的
其實重點不在用哪種指標比較準,而要想想:
1.自己是否相信該方法?
2.面對市場時,是否能及時判斷並做出正確決定?
3.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該方法?
4.是否有足夠耐心確認訊號後再進場?
5.自己能否確實執行停損利?
如何不自找理由、自圓其說、自我催眠?
投資不只是為了獲利,同時也在挑戰自己的思考邏輯與自信心。
想在這哀鴻遍野的投資市場中存活,一定要『遵守紀律』與做好『資金控管』。
沒有內線、鴻運、富爸媽,就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勤奮深耕學習,
相信未來終能挖掘出屬於自己的投資活水!
麥擱偶啦 ~ 花大錢、學半天,不如猴子來抽籤?
以下是個人多年累積歸納的『股海賠錢心法』。
大家如果晚上失眠,看看小弟胡言亂語應該催眠效果不錯。
~ 花大錢、學半天,不如猴子來抽籤? ~
其實學習判讀技術指標訊號並不難,仔細思考導致賠錢的原因,大都不是錯判訊號,而是不信任訊號。
許多願意分享成功經驗的高手都表示,其實他們的勝率並不高,有些人的停損率甚至超過五成。
但是他們將停損當成必要的交易成本,因此即使連續停損數次,
仍能理智冷靜地繼續觀察指標訊號,遵守紀律行動,賠小錢、賺大錢,終於成為贏家。
筆者認為交易成本不只是『資金』,還須考量:
研究分析與看盤花費時間(投入時間佔去陪親友或學習其他知識的比例)、
承擔壓力影響心情好壞(心情好壞影響身心健康)、
投資特定標的綁住資金以致無法投資其他目標的『機會成本』。
如果投入資金已讓自己心神不寧,無法睡好覺、做好事,滿腦只有行情,
無法與親友談論投資以外的話題時,那就表示投資比例過高了~不論當時投資金額有多少。
如果遇到盤整期,各種常見的技術訊號出場價位其實都差不多,
但是越晚出場所歷經的『心理煎熬』卻不同,想一大波做到底還真是不容易。
所以我們必須適度取捨,不要貪心從頭賺到尾。
就算想跟手上的股票相守到老,也要給彼此空間。
進出太過頻繁、操勞過度,到最後可能『金盡人亡』。
~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想不到 ~
許多知名的技術指標都是觀察『價』的變化:漲跌幅度、持續時間、漲跌速度...
企圖觀察趨勢『慣性』是否改變,進而猜測走勢繼續朝上或下有相對較高的『機率』?
而『成交量』的變化則多被用來當作『確認』用的輔助指標。
就股票交易而言,大量當沖買賣可以衝高成交量,卻不會增加持股(繼續保有可運用資金),
經常被主力用來製造『成交熱絡』的訊號,吸引散戶追買。
觀察歷史數據,經歷長時間下跌並盤底後出量上漲的可信度,
通常大於已經漲了一段後,盤整一下再出量續漲。
同樣的進場訊號,因為『相對位置』不同,準確度也有差異。
所以投入資金也應該隨著風險不同而適度調整。
另外,各種投資標的在不同階段可能適用不同技術指標,即使長期觀察同一個標的,也沒有標準答案。
隨著大環境演變、產業轉變、主力換手、公司經營階層改變、投資人屬性改變...每次走勢可能都不同。
也有些投資人投入許多心力研究『獨門參數』,
卻忽略了,許多技術指標的創造者都是利用當時可取得的有限『歷史數據』加以統計分析後,
再將所歸納出的某種『規律性』轉化成公式,
被後人加以圖形化並發揚光大後,就成為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技術指標。
所以如果投資人想要針對特定技術指標尋求最佳參數,
那不同時間週期、不同商品、不同時間點,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最佳參數』。
即使同一商品,當趨勢或屬性改變(如:主力操作手法改變)時,
原來利用歷史數據所分析得出的最佳化參數可能就會『失靈』。
依筆者淺見,重點不在參數應該改成多少比較準?
而是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指標工具(交易原則)。
在模擬研究後,找出相對勝率較高的判讀方法,運用於適合自己的操作週期與商品。
~ 天靈靈、地靈靈,為何獲利總歸零? ~
經常看到網友討論,如果某種技術分析技巧被太多人知道,是否就會『失靈』了?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大家都相信某種技術訊號,那應該『準確度』更高吧?
因為越多人相信這是進/出場點,就會把價格推高/殺低,形成慣性後大多股票都不會立即A/V反轉。
所以只要不貪心、設好停損,去頭尾賺中間那段應該也有一定獲利率。
此外,『知道』跟『做到』是兩件事,知道跟『融會貫通』又有不同層次。
所以同樣看KD,高手與初學者的觀察角度與思考判斷結果可能大不相同,
雖然參考相同指標,但所作出的交易決策卻不同,當然獲利也差很多。
~ 天生我笨有何用,千金散去還不來 ~
最後,筆者檢討自己依據技術分析交易卻賠錢的原因如下:
1.看太多指標,訊號太多無所適從
2.只挑自己想看的指標,變來變去就被八來八去
3.不按指標訊號進出,前面連賠多次,沒想到最後沒跟那次才正要連本帶利賺回來
4.選擇指標適用週期與自己的操作週期不合
5.用歷史數據自創指標或修改指標參數最佳化,卻沒考量標的特性已經改變
6.不知盤堅/跌、波段漲/跌適用不同指標
7.選錯投資標的
其實重點不在用哪種指標比較準,而要想想:
1.自己是否相信該方法?
2.面對市場時,是否能及時判斷並做出正確決定?
3.自己的個性是否適合該方法?
4.是否有足夠耐心確認訊號後再進場?
5.自己能否確實執行停損利?
如何不自找理由、自圓其說、自我催眠?
投資不只是為了獲利,同時也在挑戰自己的思考邏輯與自信心。
想在這哀鴻遍野的投資市場中存活,一定要『遵守紀律』與做好『資金控管』。
沒有內線、鴻運、富爸媽,就必須一步一腳印地勤奮深耕學習,
相信未來終能挖掘出屬於自己的投資活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