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綠石槽
進入FB粉絲專頁請由此進入
本益比法
本益比 = 股價 / 普通股每股稅後盈餘
→ 股價 = 本益比 * 普通股每股稅後盈餘
這個方法是一般投資人最喜歡且常用的股票評價方法,甚至不少所謂專業財經媒體,也常常使用這個簡單易懂的股票評價方法,對股價高低發表看似專業客觀的長篇評論。因為目前於市場取得公司每股盈餘資訊的途徑拜網路資訊發達而變得相當普遍又容易,一般投資人更加喜歡以本益比法來評定公司股價高低的合理性。
本益本法雖具備簡單易懂的特性,但是,它卻存在不少股票價值評價上的缺點,說明如下:
第一,不同產業或不同股本,甚至獲利能力不同的公司,本益比要用幾倍,這個評價模型無法清楚交代區隔標準。
第二,以普通股的每股稅後盈餘倍數評定股票價格,忽視了隱藏於會計盈餘後面的公司盈餘品質及盈餘虛增問題,也沒有考慮潛在衍生性股權工具,例如,私募股權、可轉換公司債、員工認股權、員工分紅以盈餘分配處理等問題,對股東可享有的每股稅後盈餘分配權利的嚴重侵蝕效果。
對於第一個本益比法評價缺點,市場本來就已莫衷一是,加上第二個缺點,又使本益比法直接應用在股票價值的評價上,更具危險性。應用本益比法的股票價值評價方式,是一種重要且簡易的基本投資邏輯思考方法。但若是無法對會計每股盈餘做深度的解析,就直接拿會計帳上結算出的普通股每股稅後盈餘為基數,做為股票價值的評定依據,就好像吃下未經合格廚師烹煮的刺河豚一樣,乍看初嘗均屬美味,但等發覺身體不適的時候,恐怕將已是極為危險又棘手的生死交關問題了。
本益比法在投資思考邏輯上,不失其簡易與嚴謹性;但在股票投資的實際應用上,卻必須再從其他面向切入並進行解析,才能看到形成公司盈餘的完整全貌。具備較佳盈餘品質的公司才可以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倍數,投資人在買進該公司的股票後,未來才能有較高的投資回報率。(盈餘品質問題將於本書其它章節深入探討,並配合實例進行說明)
~ 本文摘自拙著「投資的邏輯」一書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