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迫近的危機,而是兩個,各自都能製造一場全球性的災難。在美國,國會的右派狂熱分子可能阻擋不可或缺的提高舉債上限,進而造成全世界金融市場的浩劫。另一方面,如果歐洲各國元首剛達成的協議未能安撫市場,我們可能看到南歐發生骨牌效應—進而也會對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一場災難。
我們只能希望,華盛頓和布魯塞爾吵成一團的政治人物能成功避開這些威脅。但有一件事:即使我們設法避免立即的災難,大西洋兩岸達成的協議幾乎可以確定會讓經濟陷於更慘淡的不景氣。
事實上,決策者似乎決心要讓我所稱的小蕭條(Lesser Depression)長久持續下去,也就是從2007-2009年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開始,持續到原本衰退應已結束兩年多的今日這段高失業時期。
讓我們先談談為什麼我們的經濟仍然如此疲弱。
上個十年的大房市泡沫是美國和歐洲共有的現象,伴隨的是家庭債務激增。當泡沫爆破時,住宅營建劇減,消費者支出也隨著負債的家庭撙節花費而大幅滑落。
如果其他主要經濟參與者增加支出、填補房市大跌和消費者撙節留下的缺口,一切可能不會有事。但沒有人來填補缺口,尤其是握有充裕現金的企業面對疲弱的消費者需求,認為沒有理由投資那些現金。
政府也沒幫什麼忙。有些政府—如歐洲弱國的政府,和美國的州級和地方政府—實際上還因為收入減少而被迫削減支出。而較強大的政府採取的溫和措施—包括歐巴馬的刺激方案—最多也只足夠抵銷部分被迫削減的支出。因此我們的經濟疲弱不振。決策者現在提議該怎麼因應這種情況?比什麼都不做還糟。
失業議題從主流政策討論消失,由赤字恐慌取而代之的現象實在令人嘖嘖稱奇。這並非回應輿論的結果。CBS/紐約時報近日的調查發現,53%的民眾把經濟和就業列為當前面對最重要的問題,只有7%認為赤字最重要。這也不是回應市場的壓力。美國公債的利率仍然接近歷來最低水準。
然而華盛頓和布魯塞爾談的都是削減支出(也許還有修正增稅案)。美國討論解決舉債上限危機的各種提議,很明顯是這樣;在歐洲,情況也相去不遠。
「歐元區國家或政府、和歐盟機構的元首」—這麼冗長的詞句本身就告訴你,歐洲的治理已變得多複雜—21日發表他們的大聲明,但並沒有讓人安心些。
首先,聲明中提議的複雜曲折的財政工程,很難讓人相信真的能解決希臘危機,更廣泛的歐洲危機當然更不用說。
聲明中呼籲,除了最快2013年開始實施計畫的國家外,所有國家應大幅削減赤字。由於「實施計畫」的國家已被迫採取嚴厲的節約措施,這表示所有歐洲國家將同時削減支出。然而沒有任何歐洲數據顯示,民間部門已準備好在兩年內結束不景氣。
對了解1930年代歷史的人來說,這一幕應該很熟悉。如果目前大西洋兩岸的債務協商有任何一方失敗,我們可能重演1931年全球銀行業崩潰、導致大蕭條更加嚴重的歷史。但如果協商成功,我們也將重演1937年的大錯誤:太早轉向財政緊縮而扼殺經濟復甦,造成蕭條持續直到二次大戰終於提供經濟所需的振奮。
我有提到歐洲央行—幸好不是聯準會—似乎決心以提高利率來落井下石嗎?
每次我看公共政策時,總是想到一句許多人傳述的古老引言:「兒子啊,你不知道這個世界的治理只用到多少智慧。」現在缺乏智慧已暴露無遺,大西洋兩岸的政治精英忽視歷史的教訓,面對經濟創傷卻作出笨拙的反應。所以小蕭條的結束將遙遙無期。
(作者Paul Krugman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編譯吳國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