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Money  DJ  ,  XQ全球贏家


本篇延伸閱讀:
http://www.wretch.cc/blog/JaguarCSIA/13865261

http://www.wretch.cc/blog/JaguarCSIA/13826028

http://www.wretch.cc/blog/JaguarCSIA/13788732


指標定義說明(引用XQ全球贏家):
「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是用來衡量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所需採購品的物價狀況;因而這項指數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終產品等三個生產階段的物價資訊。理論上來說,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物價波動將反映至最終產品的價格上,因此觀察PPI的變動情形將有助於預測未來物價的變化狀況,因此這項指標受到市場重視。

PPI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為大家熟知的通膨衡量指標,長期來看兩者相關程度很高;但從短期資料來看CPI與PPI卻可能出現很大差異。這是因為CPI統計的是一般消費者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狀況,統計範圍包括財貨及勞務,但PPI卻僅有財貨,且構成項目中涵蓋了CPI中沒有的資本設備。

在實際應用上,由於PPI資料公布時間早於CPI,因此分析師通常利用PPI裡最終產品的物價波動狀況,來預測即將公布的CPI報告;而PPI中原料及半成品的物價統計也能用來預測未來的通膨狀況。解讀這份報告時,分析師通常會研究指數相較於上月及去年同期的變動,來判斷通貨膨脹的狀況。此外,分析師也會觀察去除食物及能源後的核心PPI(core PPI)指數,以正確判斷物價的真正走勢---這是由於食物及能源價格一向受到季節及供需的影響,波動劇烈。

一般來說,較高的通貨膨脹率將使得證券收益下降,因此PPI和CPI上揚,對於股市及固定收益市場而言都不是好消息。尤其在景氣循環高峰,若出現通膨可能升溫的徵兆,央行通常會採取緊縮貨幣政策以防止景氣過熱;這對於股票市場尤其是大利空。」


重點及短評:
10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經季節性因素調整後較前月下滑2.8%,為連續第3個月出現月減,同時也是史上最大月減幅度。10月PPI較去年同期上揚5.2%,低於9月的8.7%年增幅度。」「10月排除食物與能源價格的核心PPI較前月上揚0.4%;年增率為4.4%。10月整體能源價格與前月相較大跌了12.8%,為連續第3個月出現月減;食品價格月減0.2%,為2008年2月以來首度呈現下滑。」


短評:

1.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今年最高點為2008年7月份的9.8%,短短三個月期間就下跌至5.2%,顯見物價情勢仍持續快速扭轉之中。

2.生產者物價指數下跌之最大原因來自原油價格的重挫,但因總體經濟趨緩,使國際商品期貨指數重挫,預期未來食品類及一般性消費商品價格將受影響而跟著下跌,並促使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同步走低。

3.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仍在4.4%水準,這將使FED在降息時必須多一點耐心等待或暫時維持謹慎態度。


《 相關新聞報導》

英美物價大跌 通貨緊縮浮現

美、英兩國10月物價同步大跌,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創下空前最大跌幅,顯示商品價格大跌、需求不振、全球經濟低迷、通貨膨脹受到控制,利率可能進一步下降。

美國勞工部18日宣布,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劇降2.8%,跌幅超過預期,但不含燃料與食品的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上升0.4%,顯示原料成本下跌尚未嘉惠其他產品。

但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仍然比去年同期高出5.2%,反映今年春季能源價格漲到空前高峰、物價大幅上漲。核心生產者物價指數也比去年同期高出4.4%。

英國國家統計局宣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從前月的5.2%,降為4.5%,降幅超過分析師預期,是14個月以來首次下降,也是1992年4月英國上次經濟衰退以來最大降幅,主因是油價下跌造成交通成本降低。

經濟學家說,兩國通貨膨脹率大幅下降,代表通貨緊縮威脅提高,可能促使兩國中央銀行繼續降低利率到逼近零利率。

美國赫曼預測公司總裁赫曼指出,「物價普遍走軟顯示通貨膨脹已經受到控制,通貨緊縮正在形成,增添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進一步降低利率的動能。」

美國政府上周宣布10月進口物價創下空前跌幅,預期19日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也會大幅下跌。同時大部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美國經濟已經陷入衰退,信用市場情勢卻仍然一分緊縮,因此很多市場人士預期Fed會繼續降低利率。

Fed上月把聯邦資金利率再度降低0.5個百分點,降為1%,是四年來最低水準,同時Fed發表聲明,指出能源與其他產品下跌,配合經濟展望惡化,顯示「未來幾季通貨膨脹會降低到符合物價穩定的水準」,暗示Fed仍有降息空間。

新聞辭典》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Deflation)和通貨膨脹是相反的概念,指的是人民的貨幣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導致物價下跌的現象。很多人也許認為,物價下跌對民眾是件好事,但持續性的通貨緊縮,會讓民眾產生延後消費的心理,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 (記者 傅沁怡)

【2008/11/19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