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
『桑默斯主張,要使儲蓄與投資達成平衡,實質利率就必須是負數。「長期」雖非「永遠」,但可能是十年到十五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贊成桑默斯的主張,認為過去的日本,及歐、美目前所面臨的停滯問題,在於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央行無法使負利率負到夠。』
『針對當前全球低成長、低通膨及低利率的「三低」現象,柏南克認為是「儲蓄遠超過投資」所致,性質上屬於「景氣循環」現象,也受金融海嘯這項特殊因素影響;而且是「暫時性」。
至於利率超低,柏南克主張是基本面因素造成,而非央行貨幣政策所致,且亦屬「暫時性」。他同意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減通膨率)可以暫時降為負數,但不會太久。』
短評:
1.雖然伯南克與桑默斯在低利率可能維持的時間長短上,或許存在不同看法,但他們都認為目前的低利率主要是儲蓄遠超過投資及消費需求,這是導致利率處於長期歷史低檔區的主因。
2.伯南克或許對未來景氣正常循環較具樂觀期待,相對地,桑默斯則認為經濟停滯可能成為長期現象,並導致利率水準持續保持在低檔區。
3.果若如桑默斯所言,則全球央行目前的貨幣寬鬆力度恐怕仍未到極致所需,亦即各主要國家央行應將實質利率保持在更低水準,才能將過剩的資金驅趕至實質經濟及消費面。
4.不管到處氾濫的資金最終會不會流到企業投資面,但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股市已因「無風險利率」(通常以長期政府公債利率為標準),而擴大其價格的調漲空間,而固定收益工具接近零的收益水準,更讓投資者對風險性資產的「風險溢酬」要求自動降至歷史低點,亦更擴大風險性資產的評價調升空間。
5.未來無論美國經濟成長力道是否與聯準會轉向升息同步?企業獲利是否跟得上利率資金成本的提高?只要全球利率水準全面性的轉向回升,則風險性資產原先因超低利率而提高的證券評價,都必須先面臨慢慢回歸正常的評價修正,至於,最終反應在真實價值是否有能力因企業獲利成長而扭轉價格下修命運,這又是另一個經濟成長力道的課題探討了。
相關新聞報導:
柏南克vs.桑默斯 掀「三低」論戰
2015-05-28 03:06:42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綜合報導
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卸任一年多以來期間,仍經常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問題發表看法,最近更與前財長桑默斯針對「經濟成長低落」及「超低利率」的肇因與前景展開論戰。
柏南克主張這些都只是「景氣循環」的暫時現象,桑默斯卻認為是「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結構性問題,並吸引經濟學家克魯曼等紛紛「插花」,論戰的氛圍似乎是柏南克處於下風。
針對當前全球低成長、低通膨及低利率的「三低」現象,柏南克認為是「儲蓄遠超過投資」所致,性質上屬於「景氣循環」現象,也受金融海嘯這項特殊因素影響;而且是「暫時性」。
至於利率超低,柏南克主張是基本面因素造成,而非央行貨幣政策所致,且亦屬「暫時性」。他同意實質利率(名目利率減通膨率)可以暫時降為負數,但不會太久。
但桑默斯卻力主是因為「長期停滯」造成,亦即需求出現「慣性的」不足,具有「持續性、結構性」的本質。
他認為至少有部分「長期停滯」的條件在金融海嘯之前便已出現,且可能持續更久,其中包括高所得國家的民間投資長期疲軟。例如2002-2006年美國出現「弱式復甦」,便是「長期停滯」萌發的證據。
桑默斯主張,要使儲蓄與投資達成平衡,實質利率就必須是負數。「長期」雖非「永遠」,但可能是十年到十五年。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贊成桑默斯的主張,認為過去的日本,及歐、美目前所面臨的停滯問題,在於需求不足,主要原因是央行無法使負利率負到夠。
金融時報著名經濟專欄作者馬丁.沃夫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WEO)」報告中,提出全球「潛在產出成長率(POG)」減緩的觀點,支持桑默斯的「長期停滯」主張。
訂購獵豹財務長歷年著作套書及季刊(可申請加入部落格好友及參加FB社團)
訂購獵豹財務長歷年著作套書及季刊(可申請加入部落格好友及參加FB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