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
中國及台灣對歐洲市場的出口,無論直接或間接,合計數都遠高於兩成以上,歐洲市場的衰退正顯示,台灣及中國對外出口的成長動能,在歐市尚未復甦之前,將很難有太好的表現。
歐債若惡化 亞洲經濟減速
|
|
||
華爾街日報報導,若歐債危機惡化,亞洲政府會比西方國家有更大的降息與擴大支出空間,然而印度、越南和日本等國目前情況都比2008年時糟,因此若希臘退出歐元區,或西義2國請求鉅額金援,亞股和亞幣將走跌,國際貿易往來將陷於停滯,消費者和企業信貸會枯竭,經濟也將減速。
亞洲國家抵禦衝擊的能力取決於與哪些地區有最多貿易與金融往來、外匯存底是否雄厚、國庫充盈與否,以及有無再降息空間。 萬一歐洲經濟和金融體系崩潰,新加坡、香港、南韓、日本、台灣、泰國和馬來西亞等較依賴貿易的亞洲經濟體恐受較大衝擊。南韓出口占其GDP的50%,台灣的占比更高達70%。RBS經濟學家馬瑟說:「歐盟仍是亞洲龐大的出口市場,而且至少短期內難以被其他出口市場取代。」 依賴國際銀行融資和投資的經濟體也將感受切膚之痛。IMF估計,2008年危機期間,外國銀行對亞洲的貸款每減少1%,亞洲本地銀行就跟進減少0.6%,使小企業和出口商借貸無門。新加坡和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對歐洲銀行的曝險較高,屆時大銀行將紛紛裁員。 若全球經濟再次遇挫,亞洲經濟將不乏抵禦衰退的彈藥,如香港和新加坡持有大規模應急基金,可用來協助家庭和企業度過難關。南韓自2008年以來積累更多外匯存底,且其銀行體系對短期海外融資的依賴度已降低。 但這次亞洲國家的選項比2008到2009年時少,像日本就被龐大公共債務束縛,且由於利率已處在超低水準,加上債券收購計畫規模已大,貨幣政策行動空間很有限。日本還擔心避險需求會推升日圓,進一步衝擊出口。 印度與2008年相比也更加脆弱,經常帳逆差增加,意味該國金融系統需要更多海外資金來維持運轉,然而一旦全球市場出問題,海外資金就很難取得。公共債務也攀升,使政府更難實施刺激計畫。經濟加速減緩和通膨持續則讓央行陷入兩難,降息空間受限。 【2012/06/21 經濟日報】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