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應面對經濟而非股市

一個好的醫生要決定採取治療方法時,須先弄清楚症狀與病因。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導因於過度信用擴張,引起全世界流動性危機,各國唯有採取量化寬鬆政策(QE)、存款全額保障等,方能拯救岌岌可危的金融機構與市場。現今全球景氣走疲,則是導因於歐美債務問題與政府預算刪減,二次衰退的機率正在上升中。因此,全球面對這次衰退風險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如同罹患重症的慢性病,既須依症狀治療,也要調養體質。

歐元區第二季經濟幾乎零成長,連一向穩健的德國也僅有0.1%;美國上季還在QE2執行期間,但經濟成長率顯著低於分析師預期,國際組織紛紛下修歐美經濟預估,未來一年內將徘徊在接近衰退的邊緣。台灣經濟成長仍屬貿易驅動模式,最終出口地主要是歐元區與美國,美元貶值、歐美經濟衰退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實質的衝擊。因此,不只主計處調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到4.81%,外資機構也紛紛調降台灣今、明年的經濟成長率。

今年多個股市曾攀高點,是全球資金氾濫與低利率所致,由於未有實質面支持,一有風吹草動,股價立即下跌(例如標準普爾調降美國主權債信評等、大摩調降各國經濟成長),但跌深後股市也尋求反彈,8月以來台股走勢即是如此。投資人當然希望政府護盤,短期撐住他們的財富,即使是安慰劑也行。然而,現在市場居然出現跟著政府護盤股操作的投資建議,每天緊盯公股金融機構證券部門或子公司受託買進的個股,讓政府護盤有如報明牌。

8月以來,主要國家面對股市暴跌,多僅是信心喊話,或啟動冷卻機制在盤中跌幅達一定比率時暫停交易,或基於金融體系穩定性考慮而禁止金融股放空等;鮮少有那國像台灣一樣,因行政院擁有純公股銀行、已上市的泛公股金融機構、四大基金(勞退、勞保、退撫與郵儲金)等上兆元資金的動用權,而被期待出面護盤,且政府官員也樂於運用這種期待,讓政府護盤若有似無,讓民眾在不切實際的期待中殺進殺出。

面對歐美經濟衰退,短期股價波動在所難免,行政院也不可能長期護盤,台灣須有長期抗戰的準備與對策,其首要之務即是從護盤概念中抽離,內閣財經團隊應將時間花在思考更根本、實在、整體的議題。國際經濟不景氣、金融不穩定等,其實就是在檢驗執政黨的施政效果,正確的經濟政見能落實,才能增強人民對政府及經濟的信心。

因此,行政院應妥善扮演「良醫」角色,從最近國際經濟與金融的困境,針對下列問題給人民答案:首先是,若歐美發生二次衰退或接近衰退,台灣如何因應?美國媒體調查39位知名經濟學家看法,認為發生二次衰退的機率已比前次調查提高二倍,顯示二次衰退的可能性愈來愈高,政府必須儘速研擬對策。再者,馬總統上次競選總統時提出的經濟政見與執政後宣布的政策,包括愛台十二建設、六大新興產業、ECFA、高科技籌資平台等,執行成效如何?是否足以抵擋全球二次衰退的衝擊?

再從產業結構而言,台灣出口集中於資通訊業的失衡狀況,政府一直沒有妥善因應;最近又出現全球個人電腦(PC)龍頭HP有意分割PC部門的新變數,若由韓國三星取得,對台灣相關廠商影響重大;同時,在後PC時代的雲端發展,台灣的產業政策方向又在那裡?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雙D產業(記憶體與面板)正面臨關鍵轉型,2009年政府已錯失整合台灣DRAM產業的機會,難道還要再來一次嗎?眼下正處於經濟紛亂時刻,政府不要被股市的短期波動分了心,專心對治當前經濟才是正辦。

【2011/08/24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igercsia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