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篇文章僅試著就經濟學的角度評論,結果不小心批評起政治,比上篇文章還要包藏禍心,不喜勿入)
上一篇文章"我看油價涷不涷漲"受到熱烈歡迎,並引起了一陣討論(完全是自我幻想)。
討論的演進遠超乎我的想像,從油價到奶粉和白米、從台X化到第四台、為富不仁到言論自由、古典理論與哲學系統、口水中藥台,
最後則到達了政治最高境介,「伯牙揮手,鍾期聽聲」;國營事業的何去何從,公務人員的效率如何提升.....(LDS ing中)
當一個作者花心思寫的一篇文章,受到這般討論理應滿足了;不對啊!怎麼沒人對書有興趣。
一課經濟學 (50週年紀念版)
難不成非要我題目寫明推薦文,大家才知道我在寫書評,不行啊!文筆有待加強。
可能是我寫的太莊重了,搞得一點都看不出我是在"置入性行銷"。
還是用這一篇的輕鬆方式來推薦書好了。
(這本書圖書館應該會有,找時間去看看就好,錢留下來買寰宇好書,有閒錢在考慮要不要買就好。
要不然你看了這本書,對你買股票又沒幫助,我推薦書可沒半點好處,萬一招人咒罵那可是非戰之罪)
---------------------------------------------------
什麼是通貨膨脹?
我以前以為通脹就是物品的成本,高於它的帳面價格,所以只好去提高它的帳面價格。讀完後才曉得,這並非真正的答案。
若真是價格引起通脹,那只要多發一堆鈔票,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實際的情況是,
愈是增加鈔票數目,通脹愈加嚴重,到最後就是看到一張面額千萬的鈔票,一個以物易物的市場。
通脹的真正原因,在於成本與價格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若不改變之間的關係,而是僅增加貨幣數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以通脹其實是貨幣膨脹,而非貨物膨脹。(看不懂沒關係,我自己也是解釋的頭很痛)
看看書上怎麼說的:[第23章 通貨膨脹的奇蹟]
也就是說,真正的問題在於價格與成本的關係,而非價格的改變;
對個人而言,你能多購買多少東西比你能賺多少錢有意義,對國家而言,實際購買力比起GDP來得重要。
那我們如何面對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呢?個人認為真正的解決辦法就是,從需求和供給關係做起。
舉例來說:
當時農委主委說要人們少吃蔬菜,還叫人去買五元的蔬菜,會人取笑成蘇五元。
當時的你在做什麼?是和
電視台去找五元蔬菜嗎?
我們家的做法是,前一週減少蔬菜的購買,之後自己種菜。自己種菜很多人或許做不到,但少吃一點總行吧!
很多人(尤其是記者和政治人物)要求控制物價,做出這種要求的人要不是太自私,就是太愚笨。
(這種人遇到自己的工資問題,反倒是變聰明了)
菜價漲的原因就是生產成品的提高及數量的減少,而天平的另一邊"需求"不是沒改變不然就是預求還會漲所以提高需求。
如果菜價真的被迫降低了,在成本不變及利潤減少,那市場做出的決定就了減少菜的種稙量,
而天平的另一邊需求會因價格的降低而增加;得到的結果就是供需失衡,供方無利可圖,需方"無米可樂"。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最大的問題在於中間通路商,可是要解決通路商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如果套用在股市上就是沙丁魚或阿土伯的故事,沒錯我是在打書啊!
再看看近例吧!
南韓的物資控管政策,個人認為這將是民主國家近年來最(春虫虫)的決定。
舉例來說,紙槳的上漲對女性的影響遠大於男性,因為女性的需求遠大於男性;
而家裡沒有嬰幼兒的人,嬰幼奶粉的漲價無關緊要。即然是長期需求,就無法用上例減少需求來抗衡,
解決的方法就是套利或避險。有些商品,網購、集賺、刷卡集點、代購,都是可行的辦法。
之前的文章有人提到的奶粉,因此回應這個問題。
假設一大罐奶粉的食用期限是一年,平均可以吃二週。如果預期三個月會上漲,那麼就把三個月後的奶粉買下。
先到西藥店問價格,然後比價,最後是找到一家你能信賴又能談好價格的西藥店,當然是有賣奶粉的西藥店,否則只能買到紅蘿蔔)。
(按:冷笑話一則,誰先PO這個冷笑話原文,就可以優先閱讀下集的文章)
之後就和店長談好,約定X月份的奶粉,一次買斷,錢可以一次付錢或是分期付,一次拿或分次拿。
購買多少罐的奶粉又可以換玩具、腳踏車、摩托車等。 (一個小孩吃的嬰幼奶粉約在50罐上下,這錢絕對要省)。
買嬰兒奶粉不是"我敢發誓"或"米菓一樣脆洗髪精一樣多"的商品才是便宜的。
人類最大的發明之一:期貨,就是用這種方式交易。某一方預期未來會上漲,因此先買下未來的商品。
某一方預期未來會下跌,因此賣出未來的商品。其金錢關係可以是現在,可以是未來。
而他們的主要目的都是同樣,為了避險。
也有一群人同樣預期未來,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商品,也不想擁有商品,只想在這段期間賺到價差,單純為了套利。
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要避險、不要套利,他們利用其他的人想獲取利益的想法出賣資訊,或是利用工具賺取服務費。
最後是政府,它利用名目收稅。
讀者你?你是那種人呢?
你是那種人沒關係,最要緊的是,你必須知道你是何種人,而那些人又是何種人?
個人認為避險基金之所以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是在於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角色。
他們以為他們是做避險投資,實際是在做套利行為;而真正避險的卻是賣你商品的金融單位。
因為你不知道,你獲取的利益是它的利益的一部份,它付出代價大部份卻要你來承擔。
上一篇文章"我看油價涷不涷漲"受到熱烈歡迎,並引起了一陣討論(完全是自我幻想)。
討論的演進遠超乎我的想像,從油價到奶粉和白米、從台X化到第四台、為富不仁到言論自由、古典理論與哲學系統、口水中藥台,
最後則到達了政治最高境介,「伯牙揮手,鍾期聽聲」;國營事業的何去何從,公務人員的效率如何提升.....(LDS ing中)
當一個作者花心思寫的一篇文章,受到這般討論理應滿足了;不對啊!怎麼沒人對書有興趣。
一課經濟學 (50週年紀念版)
難不成非要我題目寫明推薦文,大家才知道我在寫書評,不行啊!文筆有待加強。
可能是我寫的太莊重了,搞得一點都看不出我是在"置入性行銷"。
還是用這一篇的輕鬆方式來推薦書好了。
(這本書圖書館應該會有,找時間去看看就好,錢留下來買寰宇好書,有閒錢在考慮要不要買就好。
要不然你看了這本書,對你買股票又沒幫助,我推薦書可沒半點好處,萬一招人咒罵那可是非戰之罪)
---------------------------------------------------
什麼是通貨膨脹?
我以前以為通脹就是物品的成本,高於它的帳面價格,所以只好去提高它的帳面價格。讀完後才曉得,這並非真正的答案。
若真是價格引起通脹,那只要多發一堆鈔票,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實際的情況是,
愈是增加鈔票數目,通脹愈加嚴重,到最後就是看到一張面額千萬的鈔票,一個以物易物的市場。
通脹的真正原因,在於成本與價格之間的關係並不對等;若不改變之間的關係,而是僅增加貨幣數量,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所以通脹其實是貨幣膨脹,而非貨物膨脹。(看不懂沒關係,我自己也是解釋的頭很痛)
看看書上怎麼說的:[第23章 通貨膨脹的奇蹟]
說穿了,通貨膨脹真正想做的事,是改變價格和成本之間的關係。
它希望帶來的最重大改變,是提高相對於工資率的商品價格,
並且藉恢復價格和生產成本之間可以行之久遠的關係,
力求重振企業的獲利,而在資源閒置的那一點,鼓勵恢復生產。
也就是說,真正的問題在於價格與成本的關係,而非價格的改變;
對個人而言,你能多購買多少東西比你能賺多少錢有意義,對國家而言,實際購買力比起GDP來得重要。
那我們如何面對物價上漲,甚至通貨膨脹呢?個人認為真正的解決辦法就是,從需求和供給關係做起。
舉例來說:
- 狀況一:短而急促的物價上漲,例:菜價。
當時農委主委說要人們少吃蔬菜,還叫人去買五元的蔬菜,會人取笑成蘇五元。
當時的你在做什麼?是和
電視台去找五元蔬菜嗎?
我們家的做法是,前一週減少蔬菜的購買,之後自己種菜。自己種菜很多人或許做不到,但少吃一點總行吧!
很多人(尤其是記者和政治人物)要求控制物價,做出這種要求的人要不是太自私,就是太愚笨。
(這種人遇到自己的工資問題,反倒是變聰明了)
菜價漲的原因就是生產成品的提高及數量的減少,而天平的另一邊"需求"不是沒改變不然就是預求還會漲所以提高需求。
如果菜價真的被迫降低了,在成本不變及利潤減少,那市場做出的決定就了減少菜的種稙量,
而天平的另一邊需求會因價格的降低而增加;得到的結果就是供需失衡,供方無利可圖,需方"無米可樂"。
(當然很多人都知道最大的問題在於中間通路商,可是要解決通路商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
如果套用在股市上就是沙丁魚或阿土伯的故事,沒錯我是在打書啊!
再看看近例吧!
南韓的物資控管政策,個人認為這將是民主國家近年來最(春虫虫)的決定。
- 狀況二:長而緩慢的物價上漲,例:嬰兒奶粉
舉例來說,紙槳的上漲對女性的影響遠大於男性,因為女性的需求遠大於男性;
而家裡沒有嬰幼兒的人,嬰幼奶粉的漲價無關緊要。即然是長期需求,就無法用上例減少需求來抗衡,
解決的方法就是套利或避險。有些商品,網購、集賺、刷卡集點、代購,都是可行的辦法。
之前的文章有人提到的奶粉,因此回應這個問題。
假設一大罐奶粉的食用期限是一年,平均可以吃二週。如果預期三個月會上漲,那麼就把三個月後的奶粉買下。
先到西藥店問價格,然後比價,最後是找到一家你能信賴又能談好價格的西藥店,當然是有賣奶粉的西藥店,否則只能買到紅蘿蔔)。
(按:冷笑話一則,誰先PO這個冷笑話原文,就可以優先閱讀下集的文章)
之後就和店長談好,約定X月份的奶粉,一次買斷,錢可以一次付錢或是分期付,一次拿或分次拿。
購買多少罐的奶粉又可以換玩具、腳踏車、摩托車等。 (一個小孩吃的嬰幼奶粉約在50罐上下,這錢絕對要省)。
買嬰兒奶粉不是"我敢發誓"或"米菓一樣脆洗髪精一樣多"的商品才是便宜的。
人類最大的發明之一:期貨,就是用這種方式交易。某一方預期未來會上漲,因此先買下未來的商品。
某一方預期未來會下跌,因此賣出未來的商品。其金錢關係可以是現在,可以是未來。
而他們的主要目的都是同樣,為了避險。
也有一群人同樣預期未來,不同的是,他們並沒有商品,也不想擁有商品,只想在這段期間賺到價差,單純為了套利。
還有另一群人,他們不要避險、不要套利,他們利用其他的人想獲取利益的想法出賣資訊,或是利用工具賺取服務費。
最後是政府,它利用名目收稅。
讀者你?你是那種人呢?
你是那種人沒關係,最要緊的是,你必須知道你是何種人,而那些人又是何種人?
個人認為避險基金之所以造成投資人的損失,是在於投資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角色。
他們以為他們是做避險投資,實際是在做套利行為;而真正避險的卻是賣你商品的金融單位。
因為你不知道,你獲取的利益是它的利益的一部份,它付出代價大部份卻要你來承擔。
- 狀況三:長而急迫的物價上漲,例:通脹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